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台阶》阅读课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22-08-16 阅读次数: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台阶》阅读课教学案例

扬州市梅岭中学     吴怡  沈蔚

 

案例背景

《台阶》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要任务是在读书中培养发现意识,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学会质疑,从而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对本文而言,整体把握故事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是我们学习本文的目标之一。在达成这个目标的主要方法就是“疑为学之始”。在整个课堂中,可以说学生的疑问贯穿整个课堂。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透过文字去研究文章的内涵,发现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思想,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对话。不仅如此,新课标的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举的理念,还要求我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学生多些引导,让他们获得更多裨益。所以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找到“父亲”身上的闪光点,培养学生尊重父亲,热爱父亲的感情,也是我们预期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于初三学生而言,本文情节单一,文字朴素的特点,无疑给学生解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所以我们将本文定为自读篇目,预计1课时完成,当然困难仍然是存在的。由于小说是以“父亲”的儿子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正是因为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态,决定了“父亲”的形象,具有比较开放的意义。所以分析“父亲”的形象,便成为学习本文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问题,又必然要以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前提,所以这个前提应作为突破全文的重点。

案例描述

(一)导语

同学们,刚刚你们是踏着什么进入这教室的?说起台阶,在我们的身边是无处不在:每天,踏着台阶,我们就进入了高楼大厦,迈上了更高的殿堂。看看这些台阶有什么象征意义呢?太和殿上的台阶是权力的象征,泰山上的台阶,有助于我们“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而在我国一些地方的农村,房前也有台阶,其中蕴含着多少感人的故事呢?今天,作者李森祥就带我们去一户农家的台阶上走一走!

(二)检查预习

扫除文中的字词障碍。

(三)快速阅读小说,整体感知,把握情节——学会读书之“迅速捕捉阅读信息”。

读书如披沙拣金,要用最小的代价搜寻最有价值的东西。要学会浏览,练就一目十行的本领,迅速捕捉有效的阅读信息。                                ——学会读书(八)

教师提示阅读重点:

1、父亲为何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如何建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或者说:为了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作了哪些准备?

(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父亲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一年中的每一天都安排的满满的,为造新屋攒钱等。)

3、新屋造好了,父亲又怎样了?

(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4、抓住这些关键有效的信息后,哪位同学可以试着对文章的情节进行概括?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寸积铢累,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可父亲为此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四)细读小说,就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写法、主旨或语言等提出你的发现和疑问——学会读书之“疑为学之始”。

读书要善于发现,善于发问,善于思考。疑为学之始,学会这种读书方法,你就走进了较高的阅读境界。                                              ——学会读书(九)

细读课文,将你阅读中的发现或疑问及时记下来,然后小组交流,共同探讨,并将最有价值的发现和疑问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

阅读提示: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或写法、主旨等角度入手。

我的发现

        文章两次写到我们家的台阶低

        父亲对我们家的台阶低耿耿于怀。

        青石板的三级台阶也能给带来欢乐。

        台阶的高低与屋主人的地位高低有关。

        父亲并无骄人、攀比心理,他很谦卑。

        父亲不服老。

        父辈贫困忠厚,但很勤劳坚韧。

        细节描写形象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

我的疑问(一)有关情节方面的:

        父亲为何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一是因为家乡的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当然更重要的是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相应高。

        新屋建好了,放鞭炮是喜庆的方式,可为何父亲却露出尴尬的笑

这四颗大鞭炮一定是精心准备好的,父亲一定早就盼着这一天的到来,然而这个被艰难的生活磨练得早就不知道艰难的农民居然不敢为自己的成功放喜庆鞭炮,而且手足无措,这中间所表现出的窘态,仅仅用他性格的忠厚是解释不了的,文章用隐蔽的手法表现出一个农民地位的卑微。以卑微的地位做成了一件事,本当自豪,课时虽然内心有这样的想法,却不会表露。这就是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在九级高的台阶筑好后,他为何又不自在,为何又若有所失

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作者为什么要写父亲洗脚这一细节?是否偏题?

目的在于传达这样的信息:贫困,无鞋无袜;终年辛劳不止。文章没有写父亲的辛劳,但是从洗脚这一细节已经可以看出父亲生活和劳动的艰辛。

我的疑问(二)有关环境方面的:

        小说所反映的到底是什么年代的事?

从木柴“一元一担”这个价位来看,可猜测故事可能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可能发生在“文革”中,因为“文革”中到山上砍柴,以及后文写的农闲期间织草鞋卖,是“资本主义的尾巴”,是要毫不留情的割掉的,也不可能发生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因为今天的农民,特别是沿海地区(作者是浙江人)的农民,已富裕起来。从文中的一些描写来看,可见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及其低下。

我的疑问(三)有关人物方面的:

        父亲是个怎样的形象?是否代表哪一类的人?

       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老实厚道的农民,他不怕千辛万苦,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养育后代。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我的疑问(四)有关写法方面的:

        造屋的时间要远比筑台阶的时间长,为什么文章略写造屋而详写筑台阶?

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我的疑问(五)有关主旨方面的:

        有了高台阶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吗?

        父亲有没有赢得别人的尊重呢?

        父亲赢得你的尊重了吗?

        父亲靠什么赢得你的尊重的?

        对作品中父亲,作者寄予怎样的感情?崇敬,怜悯,抑或其它?

        作者塑造父亲这一形象,是要表达什么主题?

(五)比较阅读——学会读书之“比较与辨微”。

作品浩如烟海,作家灿若繁星。阅读作品,你一定要有一双慧眼,善于比较、鉴别,在不同的作品中寻找共同之处,在同类的作品中辨析出不同之点,哪怕是微小的区别。学会比较与辨微,你的阅读就会进入更高的层次和境界。                   ——学会读书(七)

任选一题进行思考:

李森祥笔下的父亲,不仅是中国父亲的形象,更是中国传统农民的形象。

1、将《台阶》与《背影》进行比较阅读,从描写人物的方法角度说说异同。

2、将《台阶》与《故乡》进行比较阅读,从人物性格角度说说父亲与闰土的异同。

异:父亲是一个人性开始觉醒的农民形象。

(六)课堂总结。

首先学生自发的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

案例分析

导语的设计从学生的生活中入手,意在给学生一个感知:台阶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又是很多人的精神寄托。如此普普通通的一事物,作者借此想表达什么呢?这样自然而然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状况,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备课中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性,在内容的选择上体现了一定的弹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全体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概括小说情节”这一环节,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有些学生在概括时可能无从下手,所以我设计了三个“台阶”问题:父亲为何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如何建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新屋造好了,父亲又怎样了?这些问题可帮助某些学生在概括时拾级而上。通过复述故事,学生初步把握情节,对人物也有一个初步感知,做到整体的把握。这样也训练了学生快速阅读、勾画圈点法阅读以及培养学生信息筛选和概括能力。

重点是教材的逻辑结构决定的,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对每个学生都是一致的。难点是指学生在接受上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是由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不协调造成的,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存在差异,于是不同的学生在难点的形成与突破上也会出现差异,所以难点是因人而异的。所以 “我的疑问”这一环节,这一环节旨在讲学生之不懂,讲学生之需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在问题的提出方面,我首先给出问题提出的角度,给学生一个范围,如可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或写法、主旨等角度入手,这样可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清楚学习小说的一些基本要点,让学生明白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当然这是理想状态,但如果学生提不出这些问题,我也做了两手准备,归纳出一些问题,在备课时将这些问题分类,讲课时择其所要,重点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