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教育

发布时间:2022-08-16 阅读次数:

 

王小勇推荐

科学发展观与教育

 

[ ]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对此应如何理解呢?本文想从教什么(课程论)、如何教(教学论)和如何评价三个方面阐述本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谈谈基础教育领域的这三方面应如何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与时俱进  课程  教学策略  评价体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现代化的建设离不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进步又是以教育的发展为基础的。这是因为科技的发展关键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依赖于高质量的教育。科技与教育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与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巨大的作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现代教育发扬着与时俱进的品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经历着翻天覆地的改革。作为一线工作者的我也积极的在我狭小的教育舞台上跳起现代舞,发表一些个人浅见,与大家共飨,更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制定科学的、符合学生发展的课程

1、 课程设置应符合学生的发展

传统的课程设计是以知识的类别划分的,但是现代社会是个知识曾幂增长的时代,基础教育根本无法穷尽所有基础知识,再者知识的基础性只是相对的。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试着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来设计课程,减少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量。知识和能力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能力则属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如果我们以能力的种类来整合各门学科,减少学科类别,就能切实减轻学生知识存贮的负担,社会越是发展,社会分工则越细,社会需要的越是专才而不是通才。例如在基础教育中的物理、生物、地理和化学就可以考虑合并为一门,即自然科学,现在有很多地区已经将物理化学的考试在中考时归为一张试卷,但课程设置并没变,因此教学内容仍没减少,所以到最后往往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肯定会有人担心如果基础知识不牢或不全面,学生将无法胜任高等教育,但要知道现在是个知识爆炸时代,试问教师如何将所有知识穷尽,然而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能力的种类却是有限的,而且其力量是无限的,它可以帮助学生主动的、独立的、高效的去获取知识。当然能力并不能凌驾于知识而独立存在,相反学生的能力只能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体现出来。因此在考虑教给学生什么时,我们应尽量选择能够锻炼学生能力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理课往往能够着重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等,那么我们就选取理课知识中最能突出理科特点的菁华教给学生,而文科则最能锻炼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等,同样我们也可选择其菁华传授于他们。这样教学便可以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且在教学中教师应时常引导学生明白能力与知识的关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是锻炼能力而不是只做知识的容器。当然教育的语言一定要通俗易懂、诙谐幽默,而不是讲大道理。

现在的新课程标准强调发现式学习,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但是有没有必要在物理课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到化学课程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甚至生物课上也培养,这样是不是无意重复呢? 基础教育是否应淡化学科特点,而重视各学科在培养学生能力上的共同之处,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的去进行课程设置,至于学科特点完全可以扔给高等教育。只有合理的安排课程,教育才不会出现能力培养不均衡,过多的偏倚某方面能力的现象,从而增加学生的负担,降低学习的效率。

 

2、宏观调控各科所占时间,让各科协调发展。

经常听学生皱着眉头低声抱怨,今天的作业又这么多,还不知几点睡觉?究其原因,在应试环境下,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往往把每个班级能考上重点中学的人数作为评价一个老师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这就造成各课老师争先恐后的抢学生的时间,其最终后果就是造成学生的大量的无意义重复劳动,学生已经不是一个发展中的人,而是一部不断被老师强化着的机器,说的不好听就象教小狗算术。在目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要求学校不追求升学率不现实,但是否能提高效率呢?事实上每门学科要求学生每天掌握的知识是很有限的,重点和难点就更加有限,简单易懂的知识应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记忆,只有少量较难掌握的知识点需要进一步强化和深化。造成今天这个应试局面,并不能把责任归咎于某个学校,或某个老师,而应在制度上进行研究和突破,既然权威机构已经规定各学科的课时,那么为什么不能再根据各课教学特点强行规定每科作业的合理时间呢,对其进行宏观调控,而不是让它过分市场化,自由化,当然也不能过于细化,否则过于呆板,教师无法操作。而且学校一定还要建立强有力的层层反馈机制,了解每个学校教师的执行情况,这是立法与执法的关系。这样将升学率的提高规定在有限的时间里,就会激发教师积极的探索提高单位时间教学的效率及作业的质量的策略,使教学向集约型的方向发展。这样或许可以避免出现一本本的参考书往下压,压到最后的结果,聪明的学生便学会了分工协作某本参考书或自己书的答案虽被撕了但再到书店去买本一模一样的书,造成时间和钱财上的大量浪费。其实知识本身是很有魅力的,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学生更是如此。教师应想尽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是靠自己的威严和层出不穷的整学生的办法逼学生不断的强化再强化,这并不比资本主义初期那些欺压工人的资本家好到哪里去,没看到眼睛店的老板生意越来越好,书店的生意越来越旺,各种辅导班办的越来越火。

二、寻找科学的、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

1、班级管理可以制度化

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至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教师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期待学生发生的适当行为,什么不是适当的行为,并让学生懂得自己在不同的场合应该怎样做。然后,教师要把教学目标中提出的对学生的期待转化为课堂活动的程序和常规,将其制度化,就象一个国家的管理不可缺少法律制度。虽然中国的传统教育中的训斥和惩罚也是管理的手段,但青少年有着很强的逆反心态,因此过多训斥、打骂往往会适得其反。其实并不是说,学生犯了错不要惩罚,而是让惩罚变得顺利成章,按照规章制度处罚。教师可以让班委会组织学生用民主集中的办法制定班规,同时教师应让学生清楚,规矩虽然约束他们的行为但同时也保护他们的权益,让他们能顺利的完成学业。这样学生在犯错受罚时,不会错误的认为是老师在罚他,而是他在对自己犯下的错负责任。其实这样做也对学生长大成人后能够遵纪守法有裨益,起到了德育的作用。

在这个学期开学伊始我就对学生说,为了保证你们能有个学习的好环境,你们应该给班级定一个班规,由班委会组织讨论定案,最后他们决定如果第一次违纪,自我检讨100字检查,第二次违纪,继续认真自我检讨300字检查,第三次违纪则交给老师处理,因为他自己无法自律,请老师帮助。你看多好,把老师的惩罚看成帮助。而且我还让学生明白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最大惩罚就是不管他,放弃他。这样实施一段时间,我发现的确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当学生犯错的时候,他们的眼光充满的是愧疚,而不是害怕或者腻烦。

2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共识,学生的学习之所以差就是因为其学习习惯差,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不知道要集中或者作业不认真做,做错了也不订正。在集体教学中,学生只要养成了这些坏习惯中的部分,成绩就肯定不会非常好,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天生的,一个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好坏往往与家庭育人氛围有很大的关系,学校对这方面的关注很少或者并没有落到实处。教师往往都是怪学校生源差,怨天尤人,然而就是因为很多家长并不是教育的行家,他们才把小孩送进学校,求助于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我们有责任挑起重担。在大班教学中我认为有两个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是最为致命,一个是听课效率,另一个是课后的作业,因此教师在这两方面采取越有力的措施越好。例如在周练的批改上,我就先给做的比较好的同学打分,做的不好的同学暂且不给分,等他们订正教上来后再评分,如果订正的很认真,那同样会有一个很好的分数,订正的不好一定按班规处罚。而且我对他们订正的要求不仅是写出正确答案,要求写出错因分析,且保留试卷,定期复习错误,以提高学习效率。

3、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把学习方法的学习纳入课程内容并进行考试。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它既包括教师的教,又包括学生的学。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常常绞尽脑汁,煞费心机,精心设计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结构,但最终教学效果却时常不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具体指导。现代物理教学的发展动向之一,就是在重视教师如何“教”的同时,还要十分重视学生如何“学”,使学生真正地由 “学会” 变为“会学”。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般可以分为预习、上课、课后复习以及考试等最基本的环节。教师应在这几个基本环节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方法指导,还可以在平时单元考试出一些关于“如何应用方法”的考题,这样的考题主要可以出现在文科试卷中,当然理科也可以渗透,现在的新课程标准强调知识的人文性,学科本位的淡化,如果学生在这方面出色,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肯定。

在教学策略的应用上,各位同仁肯定会有更多的真知灼见,希望我们能够一起探讨。

三、 营建科学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评价体制

1、响应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评价可能,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在教学现场经常会听到老师的怒吼,看见学生象犯人般低头听训。难道学生是穷凶极恶的犯人吗,难道学生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误,难道发出怒吼声时声带不累吗……如果你能够改变习惯,轻声地问一句:“你觉得你这样做对吗”,会有怎样的效果呢?改变传统观念吧,克制熊熊的怒火,试着轻声的问一句,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其实这样做,从心理学上来说就是,给学生一个自我反省,自我评价的机会和时间。

当然我们并不能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教育训斥和惩罚,但滥用训斥、打骂会激起学生的逆反,降低惩罚的效率,所以这些方法一定要少用。在一开始接触学生时,教师可以象暴风雨,当教师的威严建立之后,就要逐渐变成毛毛雨,润物细无声,让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充分发展。

2、减少横向评价,增加纵向评价。

评价不应总是对着尖子生,而应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发展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因此,我改变了以往的评分方式,除了排绝对名次横向评价以外,还注意了对进步学生的纵向评价,将每个学生的进步程度进行排名。现在有计算机的辅佐,处理数据十分方便,只要我们会利用Excel表格,将学生的后一次的考试成绩减前一次的成绩,得出结果后进行排序,如果进步的名次排在前面应及时给予表扬,虽然这些学生与尖子生比成绩有差距,但他们在进步,就要表扬。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试卷的难度起伏给这样的算分方式带来困难,因此在技术我做了相应的改动,利用Excel表格的函数功能,制定了一个简单的公式:这次考试的成绩×(前次考试的班级平均分/这次考试的班级平均分)-上次考试的成绩,这样括号里的“前次考试的班级平均分/这次考试的班级平均分”的计算会消除考试难度对学生进步分数的影响,从而能保证纵向评价科学的、顺利的进行。

3、淡化评价尤其是书面考试的甄别性,强调考试只是知识学习的一种方法,尤其是平时的考试

撇开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确实是教学的一个良好的手段,从心理学上分析,此时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易于掌握和消化知识。然而随着应试风的盛行,考试的这个功能却日益淡化,而甄别功能却日益突出。因此出现学生谈考色变,心理承受巨大的压力,甚至崩溃的现象。所以教师在这方面一定要给予学生心理辅导,让学生明白,分数特别是平时考试的分数最重要的是反映了自己的掌握知识的程度,100分指几乎100%的掌握了这单元的知识,60分是指只60%的掌握了这单元的知识,还应加油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把它补上。只要你能把平时考试里的知识尽量100%的掌握,最后的选拔性考试肯定没问题。老师和家长都有义务让学生有个健康的考试心理,对其考试心理进行辅导,教育学生当考试成绩不好时,第一反应应该是去如何补差,把自己不懂的东西及时弄明白,而不是怕被惩罚,绞尽脑汁逃避惩罚或者觉得很没面子产生自卑心理一蹶不振,另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自己也可以利用考试这个工具,考一考自己,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4、评价应尽可能全面及时。

   现实中的教育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就是几次大考的成绩,而平时成绩却全然不顾,或者简单的将几次单元考试成绩加起来求平均,甚至根据自己的印象随便给学生一个平时分。这样的评价制度不能给学生正确的、及时的评价,而且对促进后进生的学习进步一点作用都没有。因此,我把对学生的评价细化到每天,每天给学生十分,在每天上课的一开始,我进行一次小型的考试,称之每日一考,主要是上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有时也有预习题,其得分算当天的基础分,并由组长记录,然后如果学生在当天有回答问题精彩或作业优秀等出色表现,就在其当天的基础分上再加上适当的分,反之则减分。一周下来由组长计算平均分,登记到课代表处,半学期进行一次评比,当然除了前几名要给予鼓励,进步明显的同样要给予肯定。另外,评价的形式理应多样化,不是每个学生都是通才,评价应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特有才能,例如可以评比美术标兵、劳动标兵等。教师还可采取成长记录袋方式评价学生,运用成长记录袋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根据评价的内容和目的灵活选择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个别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也可以是教师、学生、家长协作评价。评价結果除了必要的量化评定外,更重要的是应该有文字评语,分析和建议等,以便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激励学生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总之评价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一定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因此,我们应不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纵向比较,或与一定的评价标准相比较,充分挖掘学生的特殊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无论是开放检测还是书面检测,应尽量采用粗线条的、非量化的等级制的评定方法,逐步淡化追逐分数的攀比心理。

 

教育改革是永无止境的,但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教育将会在不断发展中得到升华,成为全人类最光辉事业。携手吧,每一名教育工作者,让我们用最虔诚的心,为现代化建设,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营造出耸入云霄的摩天大厦。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  叶奕乾 祝蓓里:《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