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梅中现象”
袁一民
在江苏省扬州市,有这样一所学校,成了绝大多数小学升初中的学生心中的殿堂。每当到了招生的日子,校园里人满不患,学校只招几百人,来报名的往往达到一两千人。面对数千双期盼的眼睛,学校只好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电脑派位——让机器去决定孩子们的命运。
这个学校就是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
这就是引起上上下下广泛关注的“梅中现象”。
很多读者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梅中红火也好走俏也好,无非是升学率高嘛。这话也对也不对。如今虽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升学率在很短一段时间内依然是家长和社会衡量一所学校优劣的重要标准;而且,这所创建于1988年的年轻学校,多年来升入名校的学生人数在全市一直独占鳌头,而且超过了一些老牌名校。但更多的家长看中的则是这里优越的育人环境,科学的育人措施,成功的育人实践。有位家长说,他的孩子成绩不是很好,升入重点中学的可能性很小,但她还是将孩子送到了梅中,她有一句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话:到梅中来,孩子至少不会学坏。
鲜明的烙印
在梅中,老师们十分自豪地讲了这样一则故事:
一年夏天,他们的学生初中毕业了,到另一所重点高中去报名。学生走进了高中的大门,站在楼上的几位老师一时兴起,打起赌来,说那三个学生肯定是梅中的。后来一了解,确是如此。那位打赢了老师说,梅中的学生就是与众不同:落落大方、彬彬有礼、自信洒脱。
梅中走出的学生就是这样与众不同。
在校园里,主动与老师打招呼的,肯定是梅中的学生。
在医院里,医生不用抬头就知道这是梅中的学生,因为他的体检表是用双手递过来的。
……
这就是梅中烙印。
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这是梅中一以贯之的教学思路。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成大器,同样梅中也不敢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进入重点高中。但另一方面,梅中从不放弃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努力,那就是让他们成人,成为有优秀品质、健康思想、饱满精神、良好心理的人。为了实现具有梅中特色的教学目标,学校从点滴抓,从小事抓起,让学生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有一位刚进校门的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
“有一天放晚学,我看见前面一个男生走着走着又回头了,他飞一般地奔回教室,拿来了扫帚和簸箕,将路上的一堆垃圾清除了。
“又一天,我发现讲台下有一团废纸,便准备去拾,可还没站起来,讲台前的老师已将废纸拾了起来……
“后来我才知道,爱护环境是梅中的传统,是梅中人良好素质的一个具体表现……”
可以想像,从这样的学校走出来的学生该是什么样的!
成长的道路
学生从小学来到初中,有很多方面难以适应,学校提出了“低起点、小坡度”的工作思路,从心理、生理、行为、思想、品质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打造。针对不少学生是独生子女,优越感强、耐挫力差、自私任性等特点,学校创办之初就创造性地开展了在新生中开展军训、礼仪教育活动。在当时开展这样的活动,是很少见的。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在烈日下汗流浃背,既十分心疼,又很不理解,他们认为让孩子上梅中是看中学校的升学率高,没想到学校竟然搞这些名堂。学校及时做家长的工作,告诉家长,孩子升入中学,这是人生的重要一步,首先要克服身上的“骄娇”二气,这样才能为他们的成长、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心理和身体基础。
在采访中王力耕校长说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放学时,有一个学生因为自行车链条脱落,竟手足无措,最后只好打电话让家长来帮着上链条。这件事给王校长极大的震动:学生连这样简单的困难都无法克服,那么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更多,怎么去对付?又何谈取得什么优异的成绩?
于是学校开设了自行车修理课,既让学生掌握一点本领,更多的是增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进而克服的信心和勇气。
当然学生面临的困难远不止于自行车的链条这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具备较为全面能力,学校开设了珠算课、自行车修理课、摄影课、电子制作课,更为有特色的是学校的五自夏令营(自学、自护、自理、自信、自律)。在此基础上,学校开动了“生活碰碰车”,下设三个车组:“校园碰碰车”、“社会碰碰车”、“家庭碰碰车”,碰碰车开进了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如今梅中出来的学生没有不会烧一两道拿手菜、不会钉纽扣、不会简单的修理自行车,不会走出校门进行简单的采访的。十个指头有长有短,梅中的学生不可能都升入重点高中,但在能力培养、个人成长、性格完善、心理健全来说,从梅中走出来的都达到了梅中一定的水准,也就是本文开头所说的打上了梅中的烙印。
多情的学校
以健康情感教育人,教育情感健康的人。梅中对学生的教育选择了一条情感路径。健康的情感与积极向上、积极进取是相通的;健康的情感与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相通的;健康的情感与向善的道德是相通的。有了健康的情感作依托,学生的成才成人有了精神的基础,有了品质的保障。如果有了这些保障,学生在学习、成长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就不足为怪了。
有一位姓赵的同学,母亲不幸去世,在公安部门工作的爸爸又很忙,平时顾不上儿子,对儿子的教育粗暴简单,动辄拳头加棍子,该生被打得成了家常便饭,每被打一次,就在家里的衣柜上划一道痕,这个学生转了几所学校都没有肯接受的,最后来到了梅中。来的时候身上很脏,班主任杨老师以一个母亲的情怀对他,将他当成自己的小孩,带回家洗澡换衣服,供他吃住。通过交流,发现这个学生身上还有许多可爱的东西,比如有上进心,自尊心特强,老师发现他的优点,鼓励他进步,最后,这位学生考取了一所中专学校。“要知道,当时考中专比考普通高中困难得多。”杨老师至今还为这位学生的成长而高兴着。
记者在梅中采访中,恰逢元旦即将到来,在梅中政教处,看到上千张贺年片,原来是寄给曾经在该校学习的正在读高中的学生,他们离开了梅中,到了高一级的学校,进行着更为艰苦的学习。梅中没有忘记他们:
——远行的你在哪里?高飞的你累吗?母校永远是你的,你永远是母校的。梅中永远是你温馨的家。
——在这严寒的冬日,这张贺卡寄托着我们梅中人的真挚的祝福祝你学业有成,新年快乐。
——你们曾是母校的一颗颗亮星,正是你们,才使得梅中如此辉煌。无论你们走到哪里,母校都会时刻关注你们关心着你们!
——这里曾绽放过你的笑脸,仿佛还飘荡着你的歌声;这里挥洒过从你辛勤的汗水,还弥漫着你留下的果实的芬芳,在这新的一年来临之际,母校向你们道一声“节日快乐”愿你们学业顺利,生活愉快。
……
互相关心互相牵挂,这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这样的情感,虽然与学习无直接关系,与成才无直接关系。但这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却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这里还要特别提到的是,也是这个元旦,一个学生给市长写了一封信:市长,我希望12月31日那天能放假,因为我们要在那天去梅中看望老师,我们有无数人都有这个想法,请您调整一下课时。
有关专家在考察了梅中后,对王力耕校长提出的“校长营造一个家,教师才能以校为家,学生回校就是回家”的“三家”说法深有感触:“学校变成了校长营建的一个家,老师管好的一个家,学生热爱的一个家,这样的家怎能不让学生留恋。”
教育的根本
以人为本,是梅中多年来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根本。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掌握本领,但在梅中,除此之外,学生们学到了更上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得到了书本上得不到的许多东西。
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是梅中以人为本的又一重要特色。梅中人十分清楚: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在梅中,学校硬性规定,老师找学生谈话一定要给学生提供一张凳子,让学生坐下来与老师平等讲话。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要设身处地地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
初三某班一位女生,与外校的男生有接触,学校没有歧视她,也没有粗暴干预,采取了较为理智的做法,不张扬,不批评。班主任老师有一段话,让她彻底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有美好的前途等着你,有美好的爱情等着你。但这些都没有到时候,还没有轮到你。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最后这位女生在一次晨会课上,自己主动上台演讲:“爱情对我们来说是模糊的,因为没有人真正经历过爱情,那么在没有能真正把握爱情的时候,为什么不把心中的爱偏转一个角度?”因为有了尊重,才有了这位学生的如此快速而彻底的转变。
以人为本,就是将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由于受升学率的驱使,很多学校总是采用加班加班加料的做法,搞题海战术,打疲劳战役。梅中从创办以来,坚持科学安排时间,只给初三学生安排一点时间的晚自习,而时间不长,7:30之前一定放学。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放学呢?梅中校长有个最简单的想法,这个时间避开了上下班高峰期,学生在路上较为安全——就是这样最简单的想法,也是从学生的利益出发的。 晚自习期间,老师不得到班上课。因为学生在校一天已经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再来讲课,有绝大多数信息是无用的也是无效的;加班加点增加学生的疲劳感,学生反而学不下去,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这样做绝对是适得其反的。
很多学校的老师眼睛只盯着学习名列前几名的所谓好学生,而将成绩不太好的所谓差学生当作陪衬。梅中老师是绝不允许这样做的。来到梅中,人人平等。长期以来,好多学校存在采取所谓“抓两头,带中间”的做法,杨玉琴老师说,这样的做法,是不科学的,教育应该是面向所有人的,如果真的要抓的话,应该是抓中间,促两头。无论什么时候,处于中间位置的都是大多数,放弃了这个群体,是不科学的,也是不会成功的。道理很简单:中间的同学上去了,对处于前面的同学有压力——后有追兵;对处于后一方阵的同学来,他们和中间同学之间的距离不是很远,处于中间的同学上去了,他们就会感到很有奔头。中间部分的同学是真正的财富,梅中抓中间的做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2001年的夏季,他们有70%的同学进了省重点中学。从这里可以看出梅中的教学管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这也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以人为本还体现在课堂上。有一次王力耕校长的数学课上,有个同学大胆地站了起来:你的解法还不够简便,还有比这更好的。王校长并没有感到丝毫的意外和不舒服,当即让这位同学上台讲清了自己的思路,进行了示范。并将自己的做法与学生的做法进行了比较。这一堂课不仅仅是解决了一道题的解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我能行”,让学生感到课堂是自己的课堂。教师的亲和力,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莫大的促进作用。
梅中的老师,特别注重情商的开发。他们知道,学生的情感一旦被激发出来,其潜能就会喷薄而出。“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走进梅中的课堂,教师总是精神饱满,积极乐观的,老师善于用自己的情感之光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情感之火,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去。对于暂时落后的同学,老师更是倾注了无限的诚心和热心。有一位老师,为了激励一位在背诵方面有困难学生背书,对学生说,如果你背对了可以检查老师,那一次,学生真的将一篇新学的课文痛背后下来了,老师果然没有食言,让学生对他进行检查。这一检查,还真的产生了动力。这个对背书不感兴趣的同学,一下子来了劲,他放学一回家,电视也不看了,家长觉得很奇怪。学生将原委告诉了家长,并充满信心地说,我明天还要去检查老师。
张元是梅中校友中的佼佼者,她上大学时曾担任清华大学学生会主席,现已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并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她在给母校的信中写道:“梅中对我的重要不仅在于那些美好的回忆,更在于我在梅中得到的一切的最初的人生经验。怎样去学习怎样去管理,怎样用心去和朋友交流,梅中给我的勤勉与踏实,竞争与宽厚,永伴我成长。”
这就是梅中,这就是梅中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