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行为规范是国家明文规定的日常行为要求。学生按“规范“要求去做,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行为规范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学生道德修养和文明行为的基本要求。如何使行为规范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这不仅是
那天,下了多半天的雨,天空依然像包公的脸,没有一丝开朗的表情。
下午第一节课的钟声响了,仍有个别同学满脸惭愧的蹩进教室。可是还有一个位子没有填满。不能再等了,我开始上课。大约过了五分钟,教室的门终于被敲响了。随着一声“进来”,张凯同学满脸灿烂地闪了进来,并大步走向那个空位。我的脸不由一沉。“你怎么迟到了?”“妈妈没打电话。”他坦然一笑,一屁股填满了椅子。霎时,我的脸涨得难受,好像全身的热血一下子涌到了脸上。我不是一个苛刻的人,不至于不能容忍学生迟到这样的小过失,何况是下雨天。问题是他对于自己的迟到竟是那样的坦然,竟那样轻松的把责任推到妈妈身上。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晚上,闭目静思,“坦然”的一个个镜头在我的脑海中翻滚,像张凯这样面对自己的错误“坦然”面对的何止张凯一人?那么,众多“张凯”为什么面对自己的过失泰然处之并轻而易举的把责任推给他人呢?这种现象意味着什么?从学生心理分析,他们可能认为迟到并不是什么过失,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从而造成思想上的麻痹;从家庭教育来看,许多家长过多的包办,造成了学生的依赖心理;从学校教育来看,对学生类似迟到这样的小错误缺乏有效的规范,造成了学生行为上的懒散。长此以往,使学生守时和严谨等良好品性缺失,责任心和自立意识淡漠,行为变得懒散。对受教育者而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对教育者而言,“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对家长来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社会来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学生这种“小过失”的背后,隐藏着多大的“教育”失误呀!
那么,如何才能规范学生的这种小过失呢?我想因势利导是最有效的途径。从教育学生的角度来看,年纪越大的学生,在有自主的同时,处处渴望突出与表现自己,人们常说,花有各样红,百人有百性,学生在具有共性的同时,也存在着自己所有的特点,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个性,现代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就是在规范学生行为的同时,因势利导地将学生的个性加以引导与培养,使素质教育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学生在学校期间,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加,对自己的教师认识从崇拜到表现;从表现到展示,这一基本规律如老师因“势”利导,针对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规律,采用相对应的引导方法,就会使规范学生行为的工作得心应手。 当然,教无定法,古来有之,特别是学生的行为规范工作,对象的千差万别,更是不能一刀切,某个方法针对某个案例有效,而对这个案例说不定是火上浇油。所以了解学生,是规范学生行为的基础,这里的了解不是一般的群体了解,而是对学生所作的深层次的反思,他(她)为什么这样作?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才能对症解决问题。这里就有一个“势”的问题,所谓“势”即有倾向性的事与物,古大禹治水,就能利用当时的人们迫切需求的“势”,利导水利,成为一代伟人,审时度“势”,就是伟人与凡人的区别。我们有的班主任整天同学生在一起,连地上的纸也亲自去捡,可班级工作就是跟不上,这就是一个“势”的利导,只有一个人的努力,那怕你付出再多,也是得不偿失,所以“势”的引导是规范学生工作的起点,只重视一个学生,而放弃了大多数学生,那是不行的,而对某些有过激行为学生的牵就,说不定是你一切工作努力的白费。因此,处处都要注重对学生行为的引导,这里的引导就包含教师工作的规范性。你要求学生爱护卫生,你就要带头,要求学生做到自己首先做到,那会对利导学生的“势”,就不会花费很大的力了。 也许有人会问,“势”在什么地方,“势”随时都会在你身边的学生中出现。当学生拿着刚从别的同学桌上取来铅笔交给你,说是捡来交的,这里的“势”你如果掌握好了,培养学生拾金不昧的导向就有了,但处理不当,就会养成投机取巧的不良因素。 培养一代高素质的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让我们关心学生,了解学生,抓做一切“势”的引导与纠正。使我们的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