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中”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08-16 阅读次数:

        扬州市梅岭中学自回归公办后,励精图治,精致管理,办学氛围更加浓郁,办学质态更加优良,办学质量更加优异,2016年获“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这不仅引起了市民的热议,也引发了媒体的关注。近日,扬州著名记者、资深媒体人嵇长青三顾梅中,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采访。从12月5日起,《扬州日报》将在头版,陆续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梅中”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扬州市梅岭中学系列报道之一·发展篇

 

本报记者嵇长青 赵天

 

    编者按

 

    在今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市委提出“今后几年,要围绕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再上新台阶、走在全省最前列’的目标定位,聚焦聚力、集中力量再办几件事关扬州教育发展的大事、实事,进一步提升扬州教育现代化水平”。近年来,扬州一批基础教育优秀学校围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真情抓教育、甘心打基础,让学生满意、教师满意、家长满意、社会各界满意,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赢得了社会普遍赞誉。今天,本报推出“扬州市梅岭中学系列报道”,分别从发展、育人、改革三个纬度,解析这座建校近30年的初中名校如何真正做到“尊重人、发展人、完善人”,创一流教育质量,办百姓满意学校的背后奥秘。敬请关注。

 

    今夏,扬州市梅岭中学依然热闹,捷报频传。

 

    628日,扬州市中考成绩公布,梅岭中学中考正取、录取扬州中学人数再传捷报,四星级高中录取率53%

 

    梅岭中学创办于1988年,1998年实行公有民办机制面向全市自主招生,2012年又回归公办序列,实行施教区招生。从“公办—民办—公办”,梅中办学机制的轮回,其背后是从一穷二白的薄弱学校,崛起为“江苏省最具影响力初中学校”“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的华丽跃升,这被社会津津乐道为“梅中现象”。

 

    办学28年来,梅中创造的最宝贵精神,就是甘于平淡,初心不改,做最纯粹的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者。社会各界对“梅中现象”给出了最中肯的评价。

 

   28年来,梅中始终传承“最纯粹的教育”精神。一代一代梅中人以创业的态度,醉心教书育人,矢志不渝

 

    今年910日,全国第32个教师节。一场以“用我们的成长,感恩你的陪伴”为主题的庆祝活动,在梅岭中学本部举行。刚入学的初一年级的学生代表为全体老师现场演绎了赞歌、亲手送上了鲜花,给自己的老师们一个大大的拥抱。初一新生尹煜婕说:“我爱梅中,就因为我爱梅中的老师。”

 

    在扬州市教育界,梅岭中学的老师一直被社会赞誉“师德高”“业务精”“责任强”。离开讲台已有十年的凌俪老师动情地说:“站在梅中三尺讲台上,历届的老师把职业和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凌老师是梅中的创业者之一。1988年,梅中创设。“当年,学校租的是四中校办厂,桌椅是从十一中借来的。”凌俪和许多创业老师一样,从其他学校调入梅中。因为起点低、条件差,家长们听说孩子被安排在梅中,个个都想托关系转入其他学校。

 

    办学伊始,因为招生难,一个年级才3个班。虽然学生人数不多,但老师们为了梅中的尊严和荣誉也是拼了,老校长殷长江亲任学科教研组长,研究教案、设计作业,带着老师们与中考时间赛跑。陈旧的校舍常断电,就点上蜡烛继续晚自习。

 

    为了在全市中学生广播操比赛中比出好成绩,学校每天挤出课余时间,借用老职大的操场训练,各班班主任带着学生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规范。结果,梅中拿到了全市第一名。

 

    创业多艰。但梅中老师们从不问学生的来历和家庭背景。在他们心里,站在讲台上,肩扛的是一个个家庭的命运、孩子的一生,恪守的是一名教师职业的荣光。有些老师痔疮发作了、血糖升高了,强忍着病痛,坚守着课堂。

 

    1990年,梅中首届初三毕业生迎来中考,一炮打响。到了第二年,在21个中考指标中,梅中有18个指标排名全市第一。

 

    梅中出名了。语文老师姚建文回忆说:“那年就发现生源回流了,夜里2点就有人排队报名,七八个窗口挤满了拿着学生素质报告书的家长。”到了后来,报名上梅中像挤独木桥一样,为了三四个招生名额,报名人数竟达十倍以上。

 

   28年时光,仿佛一瞬间。成千上万的学生从梅中走出去,梅中从当年的一个年级3个班,扩展到了现在一个年级14个班。其间,梅中更换了三任校长。尽管如此,梅中每一位校长、每一位老师,无论是在任的,还是离退休的,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情一态,一直像灯塔一样,清晰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

 

   2010年,梅中迎来了第三位校长乐文进。这位扬州教育界名校长导入扁平化管理模式,一手抓中层管理团队,一手抓班主任团队,“大校长抓小校长(班主任)”;实施“双选双聘”“因岗用人”“绩效考核”“两校区流动”制度;提出“全面质量观”,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只有分数过不了明天;倡导“精致教学”,让课堂更生态、让教学更生动、让学生更完善。

 

    名校“梅中”,与日更新。

 

    把“阳光、自信、有能力”指向每一个孩子,用成才“立交桥”取代中考“独木桥”,素质教育成绩斐然

 

    梅中的毕业生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中考成绩不一定是最高的,但在高一级学校的持续发展能力超强。

 

    有人细心地统计过这么一个数据:扬州中学高一年级14个班的班长中,曾有7位是梅中的毕业生;扬州市直中学新发展的13名高中学生党员中,曾有8名是梅中的毕业生;在扬中的期中、期末考试中,前10名往往多数是梅中的学生;甚至出现从高一到高三年级的第一名,全是梅中毕业生的身影;全国、全省多次初中学科竞赛中,代表扬州市摘桂夺冠的,大多数也是“梅中系”……

 

    “发展潜能强、思维品质好、综合素质高”,这是扬中、扬大附中、邗中等对梅中毕业生的普遍评价。办学28年来,梅中用成才“立交桥”取代中考“独木桥”,素质教育成果斐然,名声在外。

 

    梅中学子、哈佛大学流行病管理专业毕业生林小辰回忆当年梅中求学的经历说,“当年,我在梅中不读死书,老师鼓励我们知识广泛涉猎,从来不搞劳役式训练,不搞题海战术,不挂素质教育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学校提出来,对学生的今天与明天、成人与成才、素质与分数共同负责。”

 

    同林小辰一样,2010年以来,梅中有多名毕业生被清华、北大录取,有的甚至考入牛津、哈佛、耶鲁、华盛顿等国际知名大学,多人获得全额奖学金。“我们把‘阳光、自信、有能力’指向每一个孩子,把批判理性、追求卓越及社会责任感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实行科研相长、多种课程、多方引导、多维评价,让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副校长经浩道出了学生集体优秀的秘诀。

 

    基础教育中存在着一种“盆景现象”:有些学校的特色项目很有名,可是只有少数直接参与的学生风光,多数学生则沾不到光。而在“尊重人、发展人、完善人”教育理念下,梅中提供各种特长的学生发展机会,比如书法好,学校把老师和学生的作品在教室走廊中展示;比如口才棒,模拟辩论赛虚席以待。原初三(8)班鲁简同学是书法艺术特长生,师从少年宫孙善华老师,今年她考上了扬州中学。

 

    让孩子的头从题海中抬起来,完成学习和特长“两相长”,其背后是有一群“神一样”的老师们。

 

    梅中物理教研组共有8名教师,其中党员7人,高级教师4人,市学科带头人1人,市中青年骨干7人,硕士研究生2人。年龄最大的51岁,最小的34岁,平均年龄37岁。每个人都拿过全市竞赛一等奖,近一半的人获全省大赛一等奖,有的拿过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二等奖,

 

    物理教研组虽然人员不多,但人人都有绝活,许多人还因此博得一个美誉:经浩副校长善于开拓学生思维,训练扎实,被誉为“压路机”;工会副主席李绍荣擅长独立思考,注重学生预习,是“解题高手”;毛广旭老师课件做得漂亮,有“课件之王”之称;教研组长王小勇模仿能力强,简笔画运用得心应手;女教师张俊设计的纠错作业纸有广度、有深度,覆盖全面无死角。

 

    英语教研组属于实干型,其中女教师23人、男教师1人。这支主要由“娘子军”组成的教研组,被授予“扬州市巾帼示范岗”荣誉称号;由英语教研组开创的以“批改”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成为梅中特色之一。

 

    许多梅中的教师告诉记者,教学其实就是做“学问”。作为老师,先要思考“今天我从学生身上学到了什么”“我从同事身上学到了什么”“我从世界学到了什么”,然后再问一问:学生在成绩提高的同时,是否感到愉快?学生进入高中后,是否还有潜力?学生毕业后,是否依然惦念母校?

 

    正是教师们发自心底的好学与追问,才使得梅中在课堂教学中总结出了“四变三结合”:备课的角度变、老师的教法变、学生听课的方式变、作业布置的形式变,将备教材、备学生、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三者结合起来,释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习功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梅中有句办学宣言: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普通百姓,让百姓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从“双选双聘”教学机制改革入手渗入教育最基层细胞,激活师资无限潜能,创造最大教育红利

 

    826日,梅岭中学校本部行政楼二楼会议室,一屋子三四十人,这是2016届初一年级教师最为中坚的力量:刚筛选出来的14个班班主任、学科教研组长和校长室、教务处全体成员,他们专题讨论两个问题:新生分班与教师双选双聘。

 

    一沓任课老师志愿表放在桌上,每张表格里填明选择哪个班主任,共有五六个意向。同样,一沓班主任聘用表放在桌上,每张表格里填明选择哪个任课老师。最后,由校长办和教务处在尊重双方“第一志愿”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配对”。

 

    这种配对,绝对不是强强联合,而是师资力量的均衡分布。配对以后,班主任将和各科老师组成一个紧密的团队,一直相伴三年。

 

    接下来,由班主任进行抽签,先抽班级,然后按照男女生、分数段进行均衡抽取学生。因为均衡分配学生名额资源,所以基本上每个班级的生源条件搭配得当,生源基础相差不大。对于14个班主任而言,在未来同年级教学效果的竞争中,他们站在一个起跑线上。

 

    梅中的改革,先从中坚也就是教学一线入手。因为距离基层近,改革容易渗入教育最基层的细胞。乐文进坦承教改之难,谈何容易?“因为关了教室的门,怎么教,老师决定啊,他就是老大啊!”“双选双聘”是梅中强化中坚、将资源向教学一线倾斜的改革之举。

 

    在教育界,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往往决定了一名教师的前途命运。尤其在民办学校,教师有强烈的生存危机感,一旦教学水平不高,遭遇淘汰在所难免。即便在公办学校,一名教师如果在教学上没有建树,社会不认可,学校不认同,其潜能和真实能力将永远得不到发挥。

 

    梅中“双选双聘”实际上赋予了班主任“小校长”的权力。与他“配对”的任课老师们,自加入班级团队后,个人的荣誉和报酬将与整个团队紧紧拴在一起,人人心里无形中有了“不想成为短板”的潜意识。当全班哪门学科成绩在全年级掉队落后时,班级教师团队绩效考核将受到集体影响。这时候,班主任、学科教研组必须一起帮着想办法、找问题。

 

    制度悄然间变成了一种无形的文化引领,让每个学科老师都铆足了劲,为了班级荣誉而战,为了团队利益而战。当年级学科考试成绩普遍下滑时,一群人不为落后找借口,只为出路想办法。他们既是一群合伙人,也是一个班级荣誉、一群学生成长的责任人。

 

    “‘双选双聘’施行五六年取得了显著成效,让我们越来越感觉到班主任这一角色的重要性。”梅中校办蒋璟老师告诉记者,这几年学校非常重视班主任的培养,老师们都说:“在梅中,没当过班主任,这辈子做老师不称职。”

 

    “双选双聘”机制愈来愈显示出它对师资潜能的激活力。一位英语老师没有班主任找她“搭伙”,一直郁郁寡欢。后来,有一位班主任信任她找她配对,她怀着对班主任的感激,以班级英语长期保持全年级第一的成绩“报之以李”。一位班主任在改革前因为教学和管理的原因被家长“炒过鱿鱼”,后来校方给他一个机会,让他重当班主任。他便虚心在老班主任后面“实习”,学习当班主任的真经。如今,他已经成为梅中资深班主任了。

 

    正是不拘泥于教育常规的卓见和行动,梅中教育改革呈现出了超乎想象的“疗效”和“红利”。梅中人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成人的改革机制,才能真正做到“尊重人、发展人、完善人”,才能真正“创一流教育质量,办百姓满意学校”。

 

(摘自2016年12月5日扬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