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中”,除了分数还有什么

发布时间:2022-08-16 阅读次数:
“梅中”,除了分数还有什么
——扬州市梅岭中学系列报道之二·育人篇

    本报记者 赵天    

    “浓浓梅中情,暖暖一家亲。”这是梅岭中学一年一度元旦艺术节主题。

    距离2017年元旦不到一个月,各年级师生已早早准备,排演节目。众多校友来电确认日期,表示届时“回家”看看,共同参与这场“嘉年华”。多年来,无论毕业多久,梅中学子那份浓浓的母校情结依旧“保鲜”。

    在市区公办学校中,梅中是响当当的名校,教学质量好、师资队伍好、学生素养好。那么,梅中除了分数,还有什么?

    “氛围、质态、质量。”梅岭中学校长乐文进用三个关键词形象地揭示了“梅中分数”背后的奥秘。在校园中,无论你走到哪,都感觉到舒服、舒适、舒心,这就是梅中的氛围和质态,这就是梅中的“与众不同”。

    创造“荣誉与尊严”,引领教学管理“风向标”

    尊重人、发展人、完善人。自1988年创建以来,梅中始终把人摆在中心位置,打造最好的师资,建设最好的校园,培养最好的学生,逐渐成为斩获全国各大教育类奖项、引领创新教学管理的扬州教育界“风向标”。

    2001年6月,全国各省教委、少工委在梅中举行现场推进会,梅岭中学“体验教育”获得教育界高度评价,该研究活动受到团中央推荐,梅中80多位师生受邀走进中央电视台,制作长达40分钟的专题节目《生活碰碰车》向全国推广。

    2006年7月,在教育部基教司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校园文化展播活动中,梅中50多名师生应邀再次做客央视,在《金螺号——风采校园》栏目中展示学校文化活动成果。

    2010年1月,梅中教育经验引起全国关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基础教育篇章向江苏教育工作者征询意见,时任校长王力耕作为唯一一位中学教师代表,向国家领导人汇报梅中办学理念。

    ……

    一个个全国赛事、一次次亮相展示,让梅中品牌在全国“立”了起来,也为每一位梅中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培养了孩子们集体荣誉感,体现了自我价值。

    “在校期间,我以做一名梅中学生而自豪。后来,‘梅中因我而骄傲’是鞭策我不断进取的动力。”梅中优秀毕业生、南京大学研究生张璨说。身在荷兰海牙的梅中学子夏磊通过网络感恩母校:“我们在梅中留下过足迹,梅中也在我们身上打下了烙印。这个烙印,是梅中学子由内而外的荣誉感、尊严感和存在感。”

    翻看梅中网站,长长的校友信息记录了一所学校培育的一批批学生领袖、学生干部,也见证了梅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平等教育理念。他们自信、阳光、有能力,成为梅中学生的标签;他们彬彬有礼,谈吐不凡,素养全面,一身儒雅之气。

    梅中现象的背后,是一以贯之的“尊重人、发展人、完善人”的办学理念,春风化雨式的人文教育形成了强大精神力量。在这里,没有歧视,没有等级之分,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平等对待,享受普惠师资,发掘自己潜能,创造梅中奇迹。

    今年中考前夕,校园门口竖起了一道“得胜门”,每一位初三考生穿门而过,校长乐文进携全体初三教师,夹道为考生鼓掌、鼓劲,送上糕点、粽子,祝福学生“高中”。毕业典礼后,乐校长再携教师在校门口夹道欢送,依依惜别,用特殊的方式,诠释着“昔日学子以梅中为荣,今朝梅中以学子为傲”。

    传播“大爱与关怀”,诠释“教师是个良心活”

    元旦艺术节,是梅中一年一度的盛会。那一天,来自海内外的历届毕业生纷纷返回母校,一同参与到这场“嘉年华”。梅中人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从何而来?

    “校园像花园,老师像妈妈。”今年暑假刚刚毕业的娄雨楠回忆三年的学习生活,爱意满满。她说,副校长经浩是她的物理老师,除了负责学校管理以外,还任教两个班级的物理,平时见到他,都带着小跑。记得有一次月考,自己在物理题旁不经意写下草稿,经老师连草稿都细心批改了,帮我纠正解题思路问题。

    只要你去梅中的教室走一走,就会发现每个班级后面都有一两套空桌椅,这是为老师随时下到班级准备的;在每个办公室,都悬挂着师生合作的书画作品;每逢节假日,许多老师无偿为家长在校看护学生、义务补习……经浩说,只要校长将学校当做家经营,老师将学生当做子女教育,这所学校一定不会太差。

    “做老师是个良心活。”梅中老师们常说三句话——把教好书当本分,把育好人当己任,这就是师德;让学生善于学习,让学生乐于成人,这就是师能;教师做事不能量化,凭着自己的良心力求多做一分便是优秀十分。

    “没有绝对的差生,只有‘差异生’。”任光英是梅中一位资深教师,她的学生中,曾经有一位公认的“笨小孩”,名叫曾效。刚进校,曾效是初一年级倒数第一,班主任任光英自发带领任课老师帮他脱掉后进帽子,作业单独批改,鼓励他“能学一个单词就多学一个”。最终,曾经的落后生考上了一本。

    差生上进的故事,离不开教师们坚韧的职业操守。英语教师花永琴带病上课,手捂痛处坚持到下课铃响,才安心到医院就诊;数学教师生红,三年如一日,利用午休时间批改试卷,下午为学生讲解;退休教师沈建文直到60岁,仍站在综合实践课的三尺讲台。他饱含深情地说:“站上讲台,看着无数双求知的眼睛,就会感到身为一名梅中教师的光荣。”

    “人们眼中的梅中情节源于大爱,这份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师生对校园的爱,是梅中人对社会的爱。这份爱无形中让梅中师生情意深,暖暖一家亲。”语文学科带头人张春梅说。

    塑造“人格与品德”,追求育人“三种境界”

    欲成才,先成人。在梅中“行思办学文化吧”里,三句话道出了育人的三种境界——常规育人是前提,环境育人是氛围,书香育人是文化。倘若将育人视作圆心,无论半径多大,都能画出梅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一个圆。

    8月23日,梅岭中学在报告厅举行“我是梅中人”演讲比赛,这是学校的一项传统德育活动。演讲中,学生王姬宁这样说道:“学余课罢,当你放松心情漫步在校园中时,不难发现处处都洋溢着无微不至、沁入心扉的关怀与暖流,草坪间竖着‘经历一分苦,品尝三分甜’,教学楼前挂着‘态度决定高度’,楼道边贴着‘老师工作多辛苦,请脚步轻轻’……在梅中,我懂得了自尊、自律、自强。”

    不抓军训抓常规,这是梅岭中学一以贯之的开学“第一课”。校园操场上,不见绿军装,在老师悉心纠正下,每一位学生训练坐、行、走、读。学校有个“小红帽义工联盟”,每一位学生都是校园志愿者,食堂帮忙打汤、监督校园管理,传递“每一天做一件善事”正能量。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成了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基石。

    在梅中,每年定期举行现代汉语大赛、经典诵读大会,学校设有半梅文学社和美术、影像、书法社团等,全校师生浸润在浓厚的校园文化中。而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为主导的学生文化熏陶下,梅中学子交上了圆满的成绩单,更收获了健全人格和高尚品德。

    “学生心态平和了,态度端正了,标准到位了,习惯养成了,行为儒雅了,就能安心读书,积极进取了。”乐文进说,学生常规素养的发展是读书学习的前提。当常规到位了,师生才能专心投入教与学。这是素质教育者不得不做的事情,也是有益于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事情。

    多年来,梅中结合“做好特色,做优品牌”和“轻负优质,精致管理”的基本思路,形成了一套特色教育法,培养学生在行为习惯上的“与众不同”,实现了从“文明”到“文雅”的过渡,为学子终身奠基。

SourcePh">
(摘自2016年12月6日扬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