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随着一阵悦耳的铃声,我的新一天的体验之旅又开始了。
早晨,我们吃过早餐后乘车前往旅行的下一站——曲阜。这次我们夏令营活动的口号就是:临孔子故里,沐儒家文化。登泰山之巅,立凌云壮志。而曲阜正是“孔子故里”。
我们来到曲阜故城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雕塑,名叫《孔子周游列国》,想到孔子向一个国君苦口婆心地劝说恢复周礼,但又一次次地被拒绝,被郑国国君阻于门外,困于陈蔡之间……想到这儿,我心中不禁涌起一种辛酸,但又被孔子那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感动,暗暗下定了决心。
我们先游览了孔庙,吃完午饭后,我们又来到了孔林。孔林是孔家世世代代的子孙安眠的地方,其中既有孔子、孔伋、孔融这样的名人,更多的还是不知名的百姓。循着那条不知已走过多少人的道路,我们渐渐走入孔林深处。望着路边一排排古柏,远眺林海深处的一座座墓碑,我没感到一丝凄凉,而是一种不知什么的感觉。观赏过孔丘子孙三代的墓;我们离开孔林,乘车前往孔府。当看到“六代含饴”这四个大字时,我不禁醒悟:刚才那种感觉不正是一种家人团圆时的温馨吗?看来最大的快乐莫过于一家人团团圆圆啊!我暗暗记下了。
游览过“三孔”后,我们大家带着一肚子的感悟来到泰安,参观了木鱼石。我买了一只木鱼石茶杯准备送给有糖尿病的公公,算是尽一点孝心吧!怀着对孔子的感动,我闭上了眼睛。
(李悦浩)
又是充实的一天!养足精神的我们迎着朝阳前往儒家圣地——曲阜,参观孔庙、孔林、孔府。
一进孔庙,数位帝王所题的字便让我感到儒家学术对社会的重要性,一路走去,不论是碑文、流传下来的故事告诉我们孔子一生的功绩,最后图文并茂,如连环画般的石壁文叙述孔子的一生贫寒但不改志向。孔子为了发扬儒学,奔走于乱世之中,虽屡遭挫折,却至始不喻,正如《滕王阁序》所说:“时运不齐,命运多瞬”吧!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中华大地上儒学昌盛。我也从画中孔子奔走的身影深深体会了“天将降大任于世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佩服孔子的一生坚持儒教,也或许因为孔圣人的言传身教,他的弟子子贡同样有孔子的精神——尊师重道。相传孔子去世后,子贡为未见恩师最后一面而痛哭流涕。当即批麻戴孝,为孔子守墓。本三年的守墓时间子贡一下守了六年,并在这期间不沐浴、不开荤、不回家,足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他的泪水竟染湿了一整块墓碑。
可能是受到孔子儒学潜移默化的熏陶。我们在享受晚餐不忘彬彬有礼。先是队员一个个主动要求服务大家,后是进餐的礼貌,我在一次次举止中看到文明,看到儒学发挥的巨大作用。
(陈楚)
新的一天总体感觉不错,能够适应,看到一些和往日里不同的镜头:
镜头一:午餐时间到了,大家迫不及待地走下车,列好队,随着仇导走进餐厅。餐厅里人并不少,我们一行选桌而坐。这时,平时都需要家长提醒的我们自觉地走向洗手间,认真地洗干净手,并且随手关了水龙头。这个镜头能证明:我们更自觉了。
镜头二:午餐开始了,我们一个个很饥饿。这要搁在平时,看见这么多的菜,我们这些“小皇帝”“小公主”们还不早早自顾自的开始用餐,再看看现在,大家都不肯先动手,这个镜头能说明:我们懂得谦让了。
镜头三:每来到一处,我们都要集合,清点人数。身为本组的组长,我便承担起这一任务。感触颇深的是我的组员和我似乎也很有默契,只要我一声“第五组集合”组员们就会很迅速,整齐有序的集合过来。这个镜头说明:“我们更有效率,更团结了!”
镜头四:大巴停下,一拾荒老者向我们讨要空瓶。很多同学看她在烈日下站着,甚至喝光自己的水,将空瓶给她,这一镜头证实,我们更乐于助人,更有爱心了。
镜头五:在餐厅里,一位同学吃剩很多东西。这时,他拿出一只好好的白面馒头,拿手指在上面掏了三个洞,分别插上胡萝卜和生菜,仿佛一个头一样,这时,他还自豪地喴我们欣赏他的“艺术”。这是浪费粮食的一个很明显的体现。
当然,希望我在以后5天中只看到类似前四种镜头的表现,而不再看到最后一类镜头的“近亲”了。
(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