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节约进行到底
——梅岭中学“浪费可耻,节约光荣”活动小记
该报道引起了梅岭中学领导的高度重视,经商议认为,根本解决的方法不是取消“一卡通”这种进步的消费方式,而是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消费和理财观念。领导决定以下一周晨会为发起,以班会活动为主要活动参与方式,在学校开展一场“将节约进行到底”的活动,向学生宣扬“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观念,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消费和理财观。
当天下午,利用第三节课班会时间,学校在初一初二各个班发起了一场“将节约进行到底”的活动,针对“怎样正确使用一卡通”“怎样合理理财”“怎样做到有计划的消费”“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零花钱”等具体问题展开讨论。有的班级以小品的方式展示某些铺张浪费的坏习气,使同学们在笑声中提升认识;有的班级用幻灯片放映各种图片,一图一议,深入探讨;有的班级请来了家长,在与父母的交流沟通中体会金钱的来之不易……两个年级24个班,班班有特色,使“将节约进行到底”的活动主题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活动过后,许多同学感慨万千:“我们应该节约金钱,因为这是父母靠辛勤劳动赚取来的,我们没有资格铺张浪费;我们更应该节约资源,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只有更好的节约,才能使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
倡导合理消费 养成节俭习惯
大约一个月之前,学校推出了“一卡通”,用刷卡代替零碎的饭票、钱币进行消费,其主要目的就是给大家提供方便。一开始,许多同学冲着一份新鲜劲儿,频繁地刷卡消费。而现在,一个月过去了,大家又是怎样分配支出的呢?今天,我就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合理消费的问题。
相信大家几天前都看过这样一则报道。我校部分家长反映,自从“一卡通”推出后,他们的孩子消费严重透支,仅仅十天就花光了一个月的生活费。我身边的许多同学读过报道后都有似曾相识之感,这不就是生活中的自己么。而这,就是目前我们不少同学存在的通病,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消费,经常出现财政赤字,也许这和消费不直接使用钱这一客观原因有一定关系,但更多的问题应该还是出在我们自己身上,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学会自制,养成计划消费的习惯。但是自制对我们来说远没有在美食面前控制口水那么简单。我们首先该做的,是准备一本小帐本,把每天的开支情况记录在本子上。比如:一位同学中午去食堂吃了5元钱的快餐,下午体育课后买了一瓶1元钱的矿泉水,晚上到小卖部买了一块4元钱的鸡排和2.5元钱的饼干,那么,他这一天的帐面上就应该增添了12.5元。如果有的同学嫌记帐本麻烦,则可以在每天消费前预估一下今天的支出,在消费时努力把支出控制在这个范围之内,这样日积月累下来,就可以逐渐了解自己的消费情况,有效地控制不必要的支出,量入为出,有计划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费用。
同时,我还想说的是,我们提倡节约,并不是反对合理消费,而是反对浪费,倡导低消耗、高质量的理性消费,而这样的消费本身,就蕴含着一种节约的人文精神。比如在食堂里吃饭,除非减肥,果真有7元钱的饭量,只点3元钱的饭菜绝对是对自己的身体不负责任,但点15元的饭菜就是奢侈浪费了。
想必同学们还记得几周前参与的“麦田计划“吧,或许我们一餐的消费就是那些山区里的贫困儿童一个月的生活费。也许他们没有丰厚的物质条件,没有很高的文化水平,需要我们去帮助他们,但是同学们不觉得我们也需要让他们来帮忙吗,需要让这些一日三餐只吃馒头稀饭的孩子来帮助我们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同学们,梅中是一个“尊重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校园,当然也应该是一个“节约型校园”,我们应该从小养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的好习惯,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管好用好我们的“一卡通”,以实际行动证明,我是一个文明、节俭的梅中人!
谢谢大家!
初二(10)班 周为
抵制浪费恶习,共创节约型社会
抵制浪费恶习,共创节约型社会是当今比较热门的话题之一!但是很多人还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例如:我们学校实行了“一卡通”,许多同学的花销比以前用现金时多了许多。可能是因为手上没有接触现金的缘故吧,同学们用卡消费的时候,已没有了什么“钱”的概念了。说不定连自己的钱是怎么用掉的也不清楚呢!甚至有一位同学,十天就用掉了一个月的生活费。这是多么地令我们震惊啊!
爸爸妈妈经常教育我们:如果我们中国每天每人浪费一粒米,那么每天将会有25吨大米被浪费。想想看,那是多么巨大的数字,可以供山区的孩子们吃上多少天啊!由此可以看出,浪费的危害是巨大的!
“富由勤俭败由奢。”从古到今,从来没有哪一个纨绔子弟有巨大的成就!他们通常都是坐吃山空,把祖辈的财产花的精光,吃喝玩乐,莺歌燕舞。大家可千万不要向他们学习哦!要懂得“家有千金,不如朝朝进一文”的道理。而另一方面,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是因为他们知道这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所以便十分珍惜爸爸妈妈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从不浪费一分一厘。
历史上,古今中外勤俭节约的故事不胜枚举。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看到这里,你也一定想做一个勤俭节约的人吧!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勤俭节约的人呢?答案很简单。你可以准备一本小帐本,把每天的花销都记在本子上,每天在消费时,要预算一下今天大概要花多少钱,然后与实际进行比较。还有,买东西时要有自制力,不能大手大脚地花钱。诚然,有的人为了勤俭节约,用钱很省,拼命缩衣节食,其实这也是不对的。我们所提倡的,是该花钱的地方还是要花,但不该花钱的地方一定要节省。
我们一定要懂得“行船靠掌舵,理家靠节约”;“细水长流,吃穿不愁”;“节约节约,积少成多,一滴两滴,汇成江河”;“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冬不节约春要愁,夏不劳动秋无收”;“细雨落成河,粒米凑成箩”;“一块煤,不算多,千块煤炭堆成坡;一滴油,不算多,点点滴滴汇成河”;“细水长流年年有,大吃大喝不长久”……的道理。
勤俭节约的美德如甘霖,能让贫穷的土地开出富裕的花;勤俭节约的美德似雨露,能让富有的土地结下智慧的果。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要牢固树立“浪费也是腐败”的节约意识,克服铺张浪费的不良心态,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氛围,使节约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习惯、一种精神。
让我们一起:抵制浪费恶习,共创节约型社会!
初一(10)班 李佳琪
钱中的魅力
如果说《欧也妮.葛朗台》这本书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一个贫瘠的沙漠。那么如今便是没有思想,没有理智,没有战争的无声悲剧,一个波浪滔天的大海。
—— 题记
钱——一个在所有人心中宠爱追求的字眼——一个令伟大富翁葛朗台丧心病狂的毒药。或许,你可以自豪的说:“我不是,我宽容大度. 不拘小节. 活泼大方. 不吝啬. 不自私……一切褒义词可以形容的你。然而。你是一名优秀的消费者吗?
有这样一个平凡的小故事:
一个孩子,满脸秀气的孩子,手中紧握着一张五十元大钞,一个很薄的纸钱,还是他一个学期的努力换来的!现在,他将用这五十元钱买自己的心爱之物。
在车水马龙的街道旁,他托着脑袋,稚气的脸上白亮地发光,他来到一家小书店,书店中人很多,熙熙攘攘的,于是他坐在台阶下静静地等候“妈妈常常说……哦,对,是《文学百科》……”他思索着,走进书店……
买完了书,他似乎为自己的选择自豪,满面红光地走出,可一天的伙食怎么办呢?他边走边想,菜场中飘来了阵阵烤羊肉串的香味,嗅一嗅,如到了人间仙境一般,右边阵阵麻辣香,熏的人直打喷嚏,口水流的“遍地都是”!可他对如此强烈诱惑置之不理,直径向菜场中央跑去,俗话说“人小‘智’不小”,最后,他挑了:豆腐.虾. 花生……道道可谓是黄金搭档,满载而归。
只这简简单单的消费体现的却是一个人的文明素质在现代社会中,像葛朗台这般如此吝啬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但许多人却变成了另一种魔鬼,水龙头里哗哗地流着清澈的水。
读者们,钱用之恰当,便是为好,但,不可浪费,要进行合理消费,如果,你无法控制自己的放纵,请您就学一学书中,葛朗台对自己的吝啬吧!
初一(10)班张艺鑫
消费,请多一点理性
金钱是你我生活的根本,消费伴随我们终生。每个人都会有消费的经历,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给我们的钱越来越多,然而,我们的消费理性吗?上周一,听了关于校园一卡通的国旗下讲话,我感慨万千。闾老师告诉我们,有一位同学不到一星期就用完了一个月的生活费,我十分惊讶。也许是一卡通使他没有了金钱流失的感觉,也许他不知道用了这么多钱,也许他帮别的同学刷卡,是的,或许他有成千上万条理由,但我清楚的知道,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消费不理性。
要使消费变得理性,首先要清楚我们中学生还无法创造财富,我们的消费支出全部依靠父母。我们应当经常扪心自问:你有什么资格奢侈浪费?父母在外拼命地挣钱,在家尽可能的节约,而有的同学却大肆挥霍浪费,要知道我们花费的一点一滴都是父母血汗的结晶。我曾听说在肯德基做服务生的大哥哥,他们不停地擦桌子、拖地、清理垃圾,每小时的工资只有5元,可见,挣钱是多么的不容易!所以,在每一次消费前,我们都应想一想,这样东西该不该买,这样消费对不对,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合理的消费。
古人云:“俭,徳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当我们渐渐大了的时候,似乎将这些教导我们的名句给“忘”了,我们的自尊心强了,也喜欢上攀比了,我们常常为了所谓的面子而盲目消费,花钱大手大脚,奢侈浪费在校园内日趋盛行。衣着上,许多同学追求名牌,一身耐克阿迪;食堂里,剩菜剩饭随处可见;教室里,用崭新的练习本打草稿,这些现象司空见惯。其实,穿衣不是为了攀比,而是保暖,美在气质;同样,吃,只要吃饱、吃的有营养就行。校园内的的不节俭现象让我想起前不久在我们班开展的“麦田计划”主题班会,想想那些大山里的孩子,整日吃馒馒,没有笔写,没有作业本用……试想如果我们每人每天节约一元钱,全校同学一年就能节约七十多万元,那得够山里的孩子买多少学习生活用品啊。
同学们,奢侈浪费不是豪爽,勤俭节约才是美德。让我们行动起来,让理性消费在校园内成为一种时尚!
初一(9)班 姚睿
由钱所想到的……
人们世世代代与你相处,建立了不寻常的感情——钱,爱你如命般珍惜,弃你却也是不费吹灰之力,人们那么爱你却为什么有时不珍惜?这是因为人人对你有着不同的感情。
富豪家族将你视为淌淌流水,一双布满肮脏气味的“血手” 是水流过的一片土地。
穷门子弟将你视为生命根本,一双稚嫩白净的小手是视你为希望的旗帜,旗帜上绣着这样两个字“节俭”,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旗帜在飘扬。
这词听起来似乎陌生而又熟悉,城市,一个个繁华喧闹的城市,何处缺钱?听起来几百元又成何物呢?人们的心好像被茧包围了,用钱也似乎麻木了。
四节课下的吃晚饭时间到了,大家一窝蜂般出了校门,天上飘来了几朵乌云,一会儿,下起了毛毛细雨,我望着窗外,顿时有一阵迷茫的感觉。
不一会儿,同学们兴致冲冲地捧着满满一“箩筐”的美食回到了教室,一下倒在了桌上,一袋袋猛猛地撕开,娴熟的动作令我吃惊,终于等不及了,他们大吃大嚼,舔着手指,好一副自在悠闲的样子。
“朋友,你卡中还剩多少元哪?”
“今天用了二十三元了,昨日刚充了一百元!”她咧着嘴乐呵呵得说道,热呼呼的脸上洋溢着快乐与自豪。
……
我听了皱皱眉头,校园中所卖的食品并不贵,一日二十三元,用的可都是父母的血汗钱哪!我愣了,这时,雨越下越大,一粒粒水珠打在我的脸上,落在夹着肉松的面包里。
父母日日劳累,一天,一月,一年,所积攒下粘满“血”的钱,被我们大手大脚的花,一个面包. 一个鸡块. 一包零食……用得心安理得,甚至还带着一种漠然的情感!
城里的孩子,城里的学生,醒悟吧,早点地醒悟吧,共同发扬勤俭节约的精神,去创造纯洁美好的世界吧!
初一(10)班 张艺鑫
倡 节 俭
——谈谈梅岭中学一卡通
上个月,我们梅岭中学推出了校园一卡通,它不仅方便了我们的消费,让我们免去了找现金丢现金等繁琐之事,而且还能促进我们合理消费以及对合理消费的认识。
我们常看到一些同学用钱不检点,花钱大手大脚,确有铺张浪费之嫌,违背了我们学校“倡导节俭、合理消费”。这是一个极其不好的习惯,它能让我们在无形中形成了同学们互相攀比消费的不良风气。
古人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意思是说: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我们刚刚从小学过渡到中学,消费意识还较为朦胧,不少同学因为在家里父母提倡节俭,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行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但由于在校期间,对一大堆钱不知所措,不能很好的利用它们,又在无形中浪费了许多。
有的同学也曾想过节约一点,可是一到食堂,看着那么多美味的饭菜,就忍不住想打。而且每次吃饭都是一群同学结伴前去,看到其他同学点了好吃的,自己也忍不住,到刷卡时才知道又超支了。
那么,为什么同学们的消费总是没有节制呢?
那是因为一卡通和吃饭挂钩,为了让自己不饿肚子,父母都会往卡里充上足够的钱。自己去小卖部刷卡买东西,并没有看到实实在在的金钱交换,感觉就像没有用钱,也就根本没有节省的意识。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能使我们有节制、有计划的消费呢?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每天在消费之前,都应确定一个合理的计划,计划一下自己一天应该花多少钱,都应花在哪些地方。心中有了一个明确的计划,那么用起来就不会浪费,从而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还可以通过强行节制的方法,比如可以先计划好一天所要用到的钱数,然后上学时就带这么多的钱,到了吃饭的时间再把钱给一位同学,请他代刷一下。如此一来,你若挥霍了计划的钱,那么你的晚饭就泡汤了,这样强行的节制花钱,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的。
如果你的食欲还是被那谗虫所勾引的话,那你就想想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们吧,他们的一日三餐只是干硬的馒头和稀米粥,他们从来不知道什么是肯德鸡,什么是麦当劳,但他们那熠熠发光的眼中却只有一个念头:我要上学!而我们,生活在如此优越的环境下的我们,却从来不想努力学习,而是整天想着吃、想着穿、想着攀比。我们对得起辛辛苦苦来送我们上学的父母吗?
看我中华之泱泱大国,为何能走到今天的繁荣昌盛,都是因为我们的父母、老师早在幼儿时期就教给我们最重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勤俭节约!财富是一点一点积累的,国家的繁荣是由国人艰苦奋斗而创造的。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古代以勤俭而闻名天下的君王数不胜数,唐宗宋祖,无不克勤克俭。何况我们现代中国正在崛起,走向全面小康、更加繁荣昌盛的路上!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克勤克俭、艰苦奋斗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优良传统。它不仅是治家立业实践方式,更可升华为一种与人格修养、学有所成相贯通的美德,可以打磨人的意志,培养人的德行,巩固人在修养实践中所养成的正直、刚强、奋斗不息的精神。
初一(9)王若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