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 暖
初三(6)班 周逸梅
以前,我常常向父母提起,我讨厌家里的那张玻璃餐桌。其实,那只是一个借口。
“吃饭啦,热着呢!”妈妈说。
“快来吧,菜要凉了。”爸爸说。
“唉,菜已经凉了。”妈妈说。
“不吃!”我说。
有的时候,我实在被催得不耐烦了,磨磨蹭蹭地走到餐厅,像行刑一样坐在桌边,草草了事。“怎么吃得这么快?小心噎着。”爸爸关切地问。“都是你们买的桌子啦,那么凉,我的手再多放一会儿,我就要感冒了!”我的声音已经飘远了。
多么蹩脚的借口,其实我是因为他们催得我没能把一篇文章看完,心里在赌气。
我已经和这样两个婆婆妈妈又琐琐碎碎的人,在一张餐桌上吃了十多年的饭。
所以,当妈妈犹犹豫豫地提出初三学习紧,中午就在食堂吃饭的建议时,我二话没说,拿起饭卡就去了学校。
如果有这样一个词,我可能已经养成了“赖饭”的习惯,那天中午放学后,我拿着饭卡,慢悠悠地踱去了那个有些陌生的食堂。人已经基本散尽了,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同学,和他们面前差不多空了的盘子。
菜已经凉透了,饭也是,汤也是。我许久不习惯冷东西的胃开始轻微地抽痛。平时在家里,哪怕吃饭的时间过了一两个小时,我端在手上的永远是温热的。我不知道爸爸妈妈用了什么方法使热过的菜仍旧可口,我也从来没有想知道过。温暖习以为常,冷的时候,这种记忆才有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清晰。 “你怎么了?”旁边的同学看我停下不动了,奇怪地问。“菜……很冷,不想吃。”我指了指桌上,听起来也许有点虚弱。“冷?这有什么?平时来迟了都是这样的啊,你也别太娇气了。”
原来,我已经被两个叫“爸爸”“妈妈”的人,在餐桌上宠了十几年。他们平时对我再严格,吃的方面,却从没有哪里不周到。
我闹着要回家吃饭,妈妈很快同意了。
提前十几分钟,我就坐在了桌边。爸爸笑着看我:“今天很乖嘛,没喊就过来了。”我想说点什么,又觉得矫情,就没答他。过了一会儿,他突然提起来:“你知道我们家为什么要用玻璃桌吗?你小的时候啊,常常把皮球玩到桌子底下去,找不到了就哭。我和你妈听得心都碎了,又没时间次次给你捡球,就把木头桌子换成玻璃桌子,透明的,看得清清楚楚。原以为你该开心一点的,谁知道让你‘痛哭流涕’的事那么多,你的眼泪一天也没少过。”
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对于已经模糊的童年记忆,有两个人总是毫不厌倦地说了又说。从前,我觉得烦,现在,却是一种陌生的幸福感。沉默并没有持续多久,妈妈的菜很快就出了锅,居然是青菜豆腐汤。“佳佳,最近我们家刚买房,手头紧,你……”妈妈有点窘,犹豫了一下,才把碗轻轻地放在了桌边,又向前推了一点。我什么也没说,抓起了筷子……
爸爸妈妈,你们要知道,吃什么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因为每一个微不足道的,哪怕是一根青菜叶,我都能看到爸爸在菜场上精心挑选,妈妈在厨房里用心烹调,两个人再耐心地催我吃饭。每个人都忙,我在忙碌里滋生了厌烦,爸爸妈妈在忙碌里孕育出了每一道普通的菜中浓郁的香气。我的手伏在桌上,觉得这张玻璃桌凉而温暖。凉的是玻璃,温暖的是心。
简评:餐桌很普通,但是这普通的餐桌被小作者诠释得不普通。这张起初让作者讨厌的餐桌见证了小作者的成长,更见证了一颗关爱子女的父母的心。小作者捕捉到了生活中的细节,而就是这小小的来自生活的细节,让我们读来倍感温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