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的心理反应及对策的浅议

发布时间:2022-08-16 阅读次数:

“考试焦虑症”是考试中,学生常遇到的心理问题。

考试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竞争。学生这个群体由于其特殊性,经常要遇到各种形式的考试竞争。参与考试者大多想取得理想的成绩,因此参加考试就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而考试压力对于心智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较弱,而耐受挫折的能力又低于成年人的中学生来说,就显得更为沉重。产生考试焦虑的学生往往把考试当作某种威胁,他们会因对考试要求与结果无法准确预测和把握,而失去信心,怀疑自己的应试能力,面对着试卷犹如面临着不测之渊,因此普遍会产生莫名其妙的恐惧感。加之,来自于社会、学校、老师、家长的种种压力,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学生常常会出现临场失态的情况,有的学生因紧张发挥不出应有的正常水平,严重的会引发负面的心理应激反应,甚至发生晕场现象,使平时学习优秀的学生,遭受重创,甚至痛失某种良机。这都是因为考试情绪过于紧张,对人体产生的抑制作用和消极影响,使人的身心失衡,处于不正常的状态,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行为紊乱,思维、记忆、动作反应的准确性受到严重影响的结果。所以这种过度的应激反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十分有害的。我们认为产生这种考试中的过激反应,既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因素造成的,也是外部的客观因素影响的结果。

必须承认应试者的自我认知评价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有直接的关系,个体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青少年正处于好胜心强的年龄段,常会进行盲目的攀比而不顾自身的条件、能力,把考试期望值定位在大大超出自身能适应并承受的较高水平线上。其实这无形中就给自己压上了没有必要的心理负担。教学实践和理论均证明:当应试者的动机水平偏高时,其对考试的期望值就增大,考试焦虑感就越发突出,心理调整能力不健全者在考试中的能力发挥往往因之失常。下面就针对这两大类因素进行分析,分别提出解决的对策。

  1、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注意正确引导这些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评价能力做出实事求是的定位,每次考试,客观地提出符合自身状况的期望值,克服定位过高的现象。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就会在平常教学和考前,认真分析有关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门类学科的知识、能力的掌握、运用的实况,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正确的引导学生不过分注重某次考试的一时得失。考后,注意全面、系统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用有关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处在循序渐进的进步中就是可喜的,使之认识到一时出现某种失误是正常的,是可以宽容的,但要帮助学生分析产生失误的原因,明确解决问题的方向,使之明确,只有真正掌握了这种自我检测评价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我想在这种科学的、符合学生身心规律的引导下,学生的定位过高、考试紧张的倾向,就一定会慢慢地得到纠偏,就能使之在往后的学习、考试中,逐步回归到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来,对考试也就不会那么紧张、恐惧了。

 2、如果自我暗示还压制不了紧张情绪时,还可采用注意力转移法。即认识到因过分紧张而压抑了正常的思维时,反正硬撑下去也无益,就干脆暂时撇开试卷,回忆发生过的某件很愉快、很好玩或很得意的事,想得越具体、越生动、越形象就越好。这种注意力转移可以在几分钟内有效松弛紧绷的神经。但要注意,回忆时一定不要被其他念头所干扰,也不要去回忆不愉快,甚至令人紧张、害怕的事,更不要受面前的试卷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