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社会环境,是青少年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但身处于同一环境里的人,心理健康的状况却不尽相同。目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尚无统一公认的标准。综合多数心理学家和医学家的观点来看,青少年心理健康起码应具有如下标准:
身体健康,智力正常。身体健康、智力正常是衡量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是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条件。
乐于交流,善于结友。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结交知心朋友,与朋友能沟通心灵,友好相处。面对矛盾和分歧,能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并有乐于助人的愿望和行为。
情绪稳定,乐观开朗。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温度计;乐观能使人心情开朗。心境上保持相对的平衡,有稳定的情绪,就能在顺境中积极向上,谦虚谨慎,在逆境中意志顽强,战胜困难。
有所追求,积极进取。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承担责任,能确定比较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人格完整,意识良好。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胸怀坦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热爱生活,兴趣爱好广泛,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并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善于调节自己的言行举止,使其性格、情感、行为等能符合其年龄特点。
青少年为什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1、 青少年对心理社会因素(心理打击、挫折和重大的事故等)普遍缺乏免疫力。一旦面对,由于心理准备不足或应对能力缺乏,就会出现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很可能造成心理健康的损害;
2、 社会对心理问题的看法有偏见。青少年是发展中的青少年,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应该是很正常的,但是家长和社会对此很不接受,总认为是精神问题,即使是精神问题也没什么见不得人的,什么病都是人得的,何况青少年呢?一般是出了问题,不是视而不见,就是不重视,忽视了寻求帮助,而是束手无策地等待,错过了最佳的调节期,待重时又不知求助于医疗的哪个部门,贻误了最佳的治疗期,有时这种损失是终生的。
3、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大多数家长不懂这方面的知识,即使懂也不具有识别心理问题的能力和治疗意识;
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如心理课堂、主题班会、校园网络等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之深入人心外;更需要家长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长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和行为影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