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规律重塑教育发展模式

发布时间:2022-08-16 阅读次数:

                                遵循规律重塑教育发展模式
                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10920
                  ——
江苏省扬州市教育局局长余如进解析质量转型发展之路
 
编者按
 
教育质量高位运行了多年的扬州教育,已经进入一个关键的转型期,质量增长方式从粗放向精细转变,由外延向内涵延伸。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型,既契合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的工作方针,又遵循了教育的发展规律,它不是一般技术意义上的进步,也不是教育某一领域的变革,而是一场重塑教育发展模式、健全教育制度和净化教育环境的革命,昭示着未来教育的发展走向。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本报记者 叶莎莎/
  局长观点
  ●
跳出教育看教育,要求我们高屋建瓴;走进教育干教育,要求我们脚踏实地。

  ●
追求升学质量本身没有错,错在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尊重知识异化为尊重考试,把尊重人才异化为尊重状元
  ●
创新发展必须依靠各种创新要素的驱动,而机制是第一创新要素。
  ●
学校自主发展必须依赖于教师自主发展意识的觉醒,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自主发展活动的开展。
  ●
随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包办代替式的学校发展显得十分乏力,迫切需要提高学校的自主发展水平,尽快实现学校发展由行政主导型向自主能动型转变。
  ●
学校没有升学无以立身,没有特色无以立校。
  ●
减负不能减质,学生负担要减轻,但质量要上去。
  ●
有思考、有思想、有思路,这是现代校长必备的素质。
 
关键词:质量转型发展
 
为质量可持续提升破题
 
在总结中传承,在传承中变革,在变革中转型,推动质量发展从粗放向精细转变,由外延向内涵延伸。
 
记者:熟悉扬州教育的人都知道,您从2005年开始掌舵扬州教育,这几年,扬州市教育的变化很大,发展的质态大大提升,群众满意度大幅提高,取得这样的成绩原因何在?
 
余如进:提高质量是永恒的教育主题。在教育已进入了更加注重质量提升的新阶段,以什么为总纲引领教育发展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这几年,我们对质量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从未间断。在十一五期间,扬州教育坚定不移的发展核心就是教育质量。从2005年开始,质量成为扬州教育的关键词。经历了2005年教育质量年,2006年教育质量推进年和2007年教育质量提升年,扬州实现高考成绩三年三跨越,教育教学质量快速提高。
  2008
年,质量工作的新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在总结中传承,在传承中变革,在变革中转型,推动质量发展从粗放向精细转变,由外延向内涵延伸。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冷静分析制约质量提升的瓶颈因素,及时提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效益上来,强调效益,以效益促质量,以效益保质量。从2008年起,连续三年推出教育质量效益年、质量效益推进年和质量效益提升年。这不是在玩文字游戏,而是我们工作的主题。前后相比,质量效益贯彻质量工作始终,从表面看仅是两字的变化,但实质上却包含着理念、路径和方法等一系列变化。
 
记者:在《纲要》中有关质量的论述共有48处,特别强调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扬州这几年教育发展的思路可以说与《纲要》不谋而合。扬州提升教育质量效益的目标定位是什么?
 
余如进:2010年是扬州教育质量效益提升年,我们提出创新教育,精致教育,幸福师生”12个字,聚焦质量转型发展,学校自主发展,教育创新发展,今年工作的布局也全都围绕于此。
 
扬州教育要避免高原现象,持续向上提升,质量增长方式必然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记者:据我所知,教育质量转型发展的提法在全国还并不多见,提出这一概念的初衷是什么?
 
余如进:转型是中国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重要的课题。国家提出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外延型增长到内涵发展。这两个转变对教育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要求教育回归本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成为教育工作的主旋律,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调,提高质量效益、促进教育公平成为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同时,素质教育要求确立科学的质量观、质量目标体系和质量评价机制,这就促使我们必须切实转变观念。
 
近年来,扬州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持续提升,客观上使质量处于相对高位运行的状态,显性的增长空间越来越小,单纯追求升学人数的增加、增长幅度的提高和升学比率的增长,已失去可能性和操作性。
 
扬州教育要避免高原现象,持续向上提升,质量增长方式必然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师的教学工作,仅凭加班加点、延长教学时间,已难以换来成绩的提高,必须依靠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转变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仅凭题海战、苦干蛮干,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成绩,必须改变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从而转变学习方式;学校的管理仅凭管死教师的考勤和学生的时间,也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升学需求,必须适应教师教学方式变化、适应学生学习方式变化、适应家长家教方式变化,优化管理制度与策略,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变。同时,江苏省教育厅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相关政策的实施,从制度上铲除了应试教育赖以生存的土壤,改革势在必行。
 
规范办学行为,并不排斥质量,并不排斥升学,而是要全面的质量,要轻负优质的质量。
 
记者:《纲要》明确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规范办学行为后,质量负担的矛盾、精力时间的平衡该如何协调?
 
余如进: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规范办学行为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机遇,它为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规范办学行为和提高质量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
 
规范办学行为,并不排斥质量,并不排斥升学,而是要全面的质量,要轻负优质的质量。全面质量观理所当然不排斥升学质量,升学质量是全面质量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面。追求升学质量本身没有错,错在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尊重知识异化为尊重考试,把尊重人才异化为尊重状元
 
使教育回归到国家教育方针上来,回归到教育基本规律上来,回归到国家课程和办学要求上来,第一,要有长期之举。我们要有减负不回头的思想,不搞短期行为,既要集中精力解决好突出问题,力求在短期内见到效果,又要在构建机制、完善制度等方面下功夫,努力从长效上解决问题。
 
第二,要有主动之举。从客观上讲,一些教育问题是社会问题在教育中的集中反映,但是我们不能消极应对,不能把责任完全推给社会,要主动从教育自身的行为中寻找问题的突破点。
 
第三,要有根本之举。如果反思规范办学前后的异同,可以概括为一个不变,一个改变,也就是提高育人水平的目标没变,但育人模式、途径和方法要从根本上改变,使其真正体现教育规律、符合学生身心特点。那些诸如打擦边球的应对措施,只是对潜在规则的沿袭,必须从根本上予以杜绝。
 
第四,要有校本之举。推进规范办学,我们既要面上开花,更要点上结果。学校不能拘泥于教育行政,而是要在既定的政策框架体系下,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校本化特色的减负增效道路。
 
质量转型发展的前提是教育思想的转变。
 
记者:扬州推动教育质量转型发展是从哪里开始破题的?
 
余如进:质量转型发展的前提是教育思想的转变,转到依靠遵循教育规律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因为最根深蒂固的是思想,思想的转型最重要。
 
对于校长来说,做有思想的校长是很难的,首先要做一个有思考的校长,没有思考,何来思想?暂时没有思想不要紧,要是你没有思考,永远不可能有思想。所以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把校长们逼上思考的平台,然后由此而登上思想的巅峰。从2006年开始,我们每年举办一次校长高峰论坛,2006年的主题是学校管理,2007年是有效教学管理,2008年是学校领导力建设,2009年是校园文化的构建。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将思想内化为行为。
 
记者:从思考到实践,恐怕还要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您认为怎样才能把质量转型的思想落到实处?
 
余如进:当然,空洞的转型不解决问题,思想转变到底怎么转,还有一个路径的问题。我认为,第一要素是要立足常态、常新、常规三常促进课堂转型;第二要素是立足教学问题化、课题微型化、成果实践化三化促进教科研转型;第三要素是立足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力、持续学习力和合作学习力三力促进学习转型。
 
既要立足常态,又要追求常新,更要突破常规,这是我们打造质量课堂的主攻点。
 
记者:您把促进课堂转型放在了第一位,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余如进:近几年来,我们抓质量的路径是从粗放向精细转变,由外延向内涵延伸的过程。抓纲务本,课堂就是本。目前,江苏省教育厅严令必须规范办学行为,更加迫使我们把质量效益聚焦到课堂,真正做到质量聚焦在课堂,本领展示在课堂,效益产出在课堂。
 
针对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市教育局指导学校紧紧围绕课堂的有效性,抓好教学、管理、教科研和考评等工作,提出了10无效课堂,划出课堂教学的警戒线;针对少数教师不备课时教案、执行教学计划不力、作业布置混乱等现象,研究制定了《扬州市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基本要求和评价建议》,明确了课堂教学的刚性标准;研究制定了《扬州市中小学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职责》,推动教学管理人员深入课堂听课评课。
 
既要立足常态,又要追求常新,更要突破常规,这是我们打造质量课堂的主攻点。课堂转型首先要立足常态,全面提高课堂规范和要求的到位率,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每门学科、每位教师的每一节课堂,使课堂规范和要求的执行常态化
 
课堂转型还要追求常新。学校要从校情、教情、学情出发,在总要求的指导下,进一步研究和落实校本化、年级化、学科化、班级化的课堂教学要求,并及时针对新的要求修订完善,做到目标常新、规范常新、实践常新。
 
课堂转型更要突破常规。课堂始于常规,但不能终于常规。我们在强根固本的同时,要围绕轻负优质开展个性化的课堂实践,打造具有代表性的非常规课堂,推动课堂改革走向深入。
 
科技含量决定教育质量,教科研是第一教学生产力。
 
记者:教科研转型的方向在哪里?
 
余如进:现在比较多的提法是高效课堂,但高效课堂的前提是有效课堂。怎样才能有效?必须要提高课堂的科技含量,加强科研和教研。教学是有科技含量的,科学含量就是要对教材,对学生有深刻的理解,并且应用当前先进的教学智慧对学生进行教育;技术含量主要考虑的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科技含量决定教育质量,教科研是第一教学生产力。如果把教育和医学进行类比,我认为教研是临床医学,科研是理论医学,两者互为支撑,互相促进。我们干的主要是临床医学,所以更要注重教研,但也不要放弃科研,科研是引领性的。
 
今年,扬州就适时把教科研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实现教学问题化、课题微型化、成果实践化这三化上来。
 
随着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空间的增多,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记者:扬州提出学习转型的内涵是什么?这与新课程提出要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何异同?
 
余如进:课堂转型和教研转型,这两种方式都侧重的是教师的主导,但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随着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空间的增多,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提出的学习转型的立足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力、持续学习力和合作学习力三力
 
我们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力,特别要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通过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审美情趣,并引导学生将良好的品质和素质转化运用于学习实践,热爱学习、励志学习、刻苦学习,形成高度的学习自觉性。
 
我们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力,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使学生学有规律、学有方法、学有技巧。
 
我们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力,要建立形式多样的学习共同体,构建和谐向上的学习伙伴关系,使学生在学习中乐于合作、学会合作、善于合作。
 
教育质量转型发展,思想转变是前提,目标路径是抓手,教师队伍是根本。
 
记者:《纲要》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多项要求,推动教育质量转型发展,扬州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余如进:教育质量转型发展,思想转变是前提,目标路径是抓手,教师队伍是根本。《纲要》指明: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近年来,市教育局创造性实施师德建设、师能建设双百千万工程,坚持德能齐抓、双轮驱动,引导广大教师提高师德修养,提升执教水平。

 
青年教师考学、骨干教师考评和高级教师考核,这是扬州多年坚持的成功经验。五年来,市教育局连续组织新进三年的教师与所教学科同步、与所教学生同步考学考学命题不断向中、高考贴近,极大促进了青年教师学科素养的提高。
 
为了激励广大高级教师不断进取,始终保持与高级职称相符合的综合素质,市教育局研究制定了《高级教师管理考核办法》,每学年度进行一次考评,对当年考评不合格的人员进行警示谈话,对连续两年考评不合格的人员采取低聘措施。
 
另外,市教育局还研究制定了《扬州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教学骨干、教学能手管理办法》,每学年度围绕职业道德、教育管理、教学实绩、教研科研、继续教育等内容,对所有骨干教师进行一次业务考核,对连续两年不合格的将取消其骨干称号。
 
记者:经过了三年对教育质量效益的探索,您认为,要实现教育质量效益的全面提升,目前还需要突破哪些瓶颈?
 
余如进:教育质量效益的提高,课堂是主阵地,但也是最难以攻克的一个传统思想的堡垒。先进的教育理念、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要真正走进课堂,非一日之功。目前,质量效益工作重心还没有真正下移到课堂。质量效益工作还缺乏科学的评价。评价标准滞后,评价内容比较片面,评价方式相对单一。另外,教育质量效益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质量与效益共同提升,坚持提升质量效益与完善机制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一些短期行为、短视行为还较多地存在着,质量效益提升尚未形成长效机制。
 
关键词:学校自主发展
 
让校校都拥有造血功能
 
尽快实现学校发展由行政主导型向自主能动型转变,必须首先解决学校角色意识不强、内生动力不足、目标路径不清的问题。
 
记者:质量转型发展对学校提出什么新的要求?
 
余如进:随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包办代替式的学校发展显得十分乏力,《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这就迫切需要提高学校的自主发展水平,尽快实现学校发展由行政主导型向自主能动型转变。当前必须首先解决学校角色意识不强、内生动力不足、目标路径不清的问题。

 
学校自主发展水平的差异,首先是角色意识的差异,表现在,有的学校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习惯了完全依赖于行政主导的运行和发展机制,面对发展中的问题与难题,往往不是从内部下功夫、抓改进、找突破,不是依靠自身努力逐步创造条件解决问题,而是寄希望于外部的资源支持、政策倾斜、行政干预,导致学校自主发展能力的丧失。学校要真正实现自主发展,自主发展意识必须先觉醒,特别是作为主政一校的校长,尤其要有自我发展的强烈欲望,要有责任意识、规划意识和合作意识。
 
校长的责任意识要求校长对学校负责,对师生负责,对自己负责,要守土有责,敢于担当。规划意识,就是校长要有规划经营打造学校的意识,科学规划学校的发展,主动将规划逐步付诸行动、付诸实践。每年8月,我们都要约请校长谈谈新学期的规划。我们发现,校长的理念越来越新,措施越来越实,表达也越来越精当。
 
另外,校长要有合作意识,学校是一个合作共同体,强调的是团体精神,没有团体的力量,自主就不可能。现如今,任何单兵作战都难以成就一所学校的发展。学校如能在愿景打造、群体合作和有效调节中作出有益探索,则必将有助于形成利于学校发展的团队合力。校长还要认识到学校自主发展并非否定外部环境的制约和限制,必须尊重和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监督和指导。
 
要解决学校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就要放开,放手,放权。
 
记者:学校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余如进:要解决学校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有三个重点,要放开,放手,放权。
 
放开,就是要给校长极大的主动权,如学校中层的聘用、任用,学校推行课程改革中的课程设置,校长的招生自主权等问题。让校长有充分办学自主权的同时,尽可能给校长最大的支持。如针对教师进得来出不去,进口畅而出口不畅的问题,我们启动蓄水池机制,2008年出台教师待岗培训制度,支持学校自主发展。
 
放手不等于放任,放手应该是可控的。要帮助学校解决目标路径问题,帮助学校明确目标,理清思路。2008年,我们要求学校制定学校自主发展规划、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学校的发展规划先要集体讨论,然后专家评议,最后教代会通过。每年我们还要进行一次过程评估。
 
放权包括招生权、经费支配权、干部任命权等。教育行政部门的任务就是加强监控,参与不干预,立规矩,定制度,强审计。
 
记者:在学校自主发展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如何定位?
 
余如进:学校自主发展必须以发展教师为价值取向之一,一切学校活动有利于教师的发展。同时,学校自主发展必须依赖于教师自主发展意识的觉醒,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自主发展活动的开展。学校的自主发展必须以学生自主发展为前提和归宿。
 
教育行政部门,必须简政放权,多服务少评比,多指导少检查,多耐心少怕烦,真正从外部给学校松绑
 
记者:《纲要》中也提出关于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创新举措,您认为,在推动教育质量转型发展和学校自主发展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余如进:无论是教育质量的转型发展、学校的自主发展,还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必须简政放权,多服务少评比,多指导少检查,多耐心少怕烦,真正从外部给学校松绑,努力营造有利于质量转型发展、学校自主发展的外部环境。
 
我们有很多的措施,你不要指望一个措施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用不同的措施,从不同的切入口、不同的方向来促进教育质量转型发展,单一的路径是不可能达到理想效果的。当然,教育是一种迟效应,即使有这么多的措施,你也要有耐心。有持续的工作措施,才会出现永久的教育质量。
 关键词:教育创新发展
 
在传承变革中凝练特色
 
所谓教育创新发展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力求做出新意、做出影响、做出成效,真正做到发展有亮点,实践有特色,工作有盆景。
 
记者:这几年,扬州教育不断推出改革创新的举措,您如何理解教育创新?
 
余如进:《纲要》中提到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我深有同感。这几年,扬州教育发展跃上了新的台阶。要在新平台开创新的局面、实现新的跨越,必须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活力,用创新驱动教育发展。所谓教育创新发展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力求做出新意、做出影响、做出成效,真正做到发展有亮点,实践有特色,工作有盆景。
 
教育创新发展要确立科学的创新思想,构建有效的创新机制,形成有影响的创新成果。
 
创新行为必须以创新思想为先导,要确立不破不立的思想。如果囿于传统的工作模式,受制于既有的条条框框,无论是对既有工作的传承与提升,还是对发展难题的化解与突破,都将成为一句空话。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入手,破除常规、破除旧习、破除常态,在破陈除旧中找到新路、寻找新法、突破发展。另外,还要确立不惧艰难开门创新的思想。
 
创新发展必须依靠各种创新要素的驱动,而机制是第一创新要素。要构建争先创优机制,积极培育有利于创新的良好土壤,完善推动创新的组织架构、支持体系,使一切有利于教育发展的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支持、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要包容失败,奖励成功。要构建内联外引机制,既要依靠内部团队的智慧激发创新,尊重教师的首创精神,发挥学生的智慧才能,又要善于寻求外部的支持与合作,特别要加强部门合作、校际合作和区域合作,引进知识、经验、人才和技术,借助外援推动创新。
 
教育创新发展,还必须关注亮点的培育,关注特色的凝练,关注盆景的打造。亮点就是影响,特色就是品牌,盆景就是样板。扬州教育这几年有了一些创造性的实践,特别是在教育集群帮扶、教育均衡、师德师能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一定影响。我们推进教育创新发展,就是要传承既有的工作传统与做法,围绕今后几年特别是今年确定的重大任务和重点工作,选准一个或两个方面的专题,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实践、包装和提升,探寻新路径、创造新经验、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