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谈教师的专业成长

发布时间:2022-08-16 阅读次数:

“磨  课”——谈教师的专业成长

杜稼勤

 

 [内容摘要]从当前教育界的“磨课”这一现象,反思其利弊,并提出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磨课”途径。

[关键词]磨课  反思   团队   成长 

“磨课”一词,在教育界已不陌生。磨课,即反复打磨一节课。是对课的引入、课中问题的预设、学生探究过程、学生可能的问题生成以及教师应对策略等等环节的精心设计过程。目前这一过程更多的是用在年轻教师参加各类教学大赛之前。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了一场教学大赛,从基层开始层层选拔优秀的选手参赛,这时最基层的学校首先就开始着手磨课了。首先由参赛教师主备并说课,然后教研组全体成员坐下来,你一言我一语,先搭框架,再磨细节,几个小时下来,一节令人眼前一亮的课就磨成了。参赛教师从基层比赛脱颖而出,大家皆大欢喜,因为成绩的获得,不仅是参赛教师的水平体现,也更是这幕后团队的实力体现。然后将优秀选手再向高一级大赛输送,再进行更高层次的磨课,就这样一层一级地磨下去,参赛选手的水平确实在短时间内就会有一个大幅度的跃迁,选手所在的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的水平也会有较大的提升。所以,磨课,不失为一锻炼青年教师胆略并促进其快速成长,同时提升教师团体水平的较好的教研方式。但也有其弊端。(1)由于这节课是调动了团队中所有成员的智慧且是快速打磨出来的,因此缺乏根基,这节课是否能够真正体现参赛者的教学水平?众所周知,一节真正的好课,需要教师的长期积累。它是教师学识的积淀和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风格的展现,而绝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所以必须要让年轻教师认识到这一点。(2)一夜之间可拿大奖,容易养成年轻教师急功近利的浮躁性格,对其专业的持续发展非常不利。现在有些参赛选手,比赛的课上得很出色,但平时的课却上得黯然失色。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磨课,是仅仅磨好一节参赛的课,还是磨好“一类课”?一节课会上了,能否触类旁通呢?所以,我们必须磨透“一类课”。

如何通过磨一节课而磨透一类课呢?如何在帮助年轻教师成长的同时使得团队中每个成员的专业水平大幅度提升呢?我以为可以进行这样的操作:

首先,在定下一节课的课题后,组内每个成员都认真准备一份说课稿,由于每个成员都认真备课了,所以课中必然会闪现出许多亮点,对待同一个环节的处理也一定会产生思维的碰撞,在讨论方法取舍或生成新方法的时候,大家必然要说明取舍的理由或生成的新方法的优势,原来自己深思熟虑的东西遭受取舍或引发新的生成,一定会引发更多更深刻的反思。这比大家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仅仅凭着你一言我一语地凑出一课来,教师们的收获要大得多。

然后,待课磨成后,一般情况下,都会让参赛教师反复试教几遍,组内教师不断听课、评课,参赛教师在原有基础上不断修正,最终形成一节大家均认可的课,参加比赛。这是一种方法。其实还可进行“同课异构”,即两位或多位教师同时上这节课。由于各个班级学生水平各异,教师在一些环节的处理方法就会不同,而且不同的教师对课中同一环节的处理也会融入自己独特的风格,正如一百个读者,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各人对课不同的理解就会使这节课变得多彩纷呈。这样,不仅让参赛的教师多了感悟并修正的机会,而且使每个教师也都多了实践和反思的机会。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们都来将课上一遍,对课的理解程度绝不是泛泛谈一下所能比拟的。

接着,比赛结束后,可以要求组内每一个成员写一份有关此课的反思报告。且这事要紧紧跟上,不能拖沓,否则教师思想里的一点灵感很快就会被大量的教学工作所湮没,这样,忙了一阵的磨课真的就如过眼烟云了。在磨课过程中,由于大家都真实的参与教研了,所以每个人一定都会有许多感悟涌出。立即进行反思,不仅使人的大脑里留下清晰地印迹,还可使人更深刻地认识一些问题并激发出许多联想,那么这时的收获就不仅仅是这一节课了,或许就是一类相关的课,或更多的有关教育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让教师学会了思考。长久以往,就使教师养成了思考的习惯,这是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

最后,如有机会,即使上级主管部门没有组织教学竞赛活动,我们的教研组、备课组不妨也利用教研活动时间不定期地开展一些组内教学竞赛活动。内容可以是上次赛课内容的延伸,如确定一节同类课,看看大家能否触类旁通?可以是课中某个环节的处理,如课的引入,看谁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谁更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思维的火花?怎样上习题课才更有效?学生课外活动该如何组织?等等,也可以是教师之间教学反思的交流、教学思维的相互激发等。使磨课活动真正从一节课扩展到一类课,使磨课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总之,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有很多,磨课,既然作为教师专业成长提升的一种比较有效地方式,我们就要尽可能扩展它的作用,而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形式或仅仅为某一次竞赛服务。

 

201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