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当堂训练”的实践与探究

发布时间:2022-08-16 阅读次数:

 

初中数学“当堂训练”的实践与探究

扬州市梅岭中学   生红

【内容提要】先学后教,当训练,讲练结合、以练促学是初中数学的一大学科特点,因此课练习有效性和及时性,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精辟的课堂练习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在分层型练习、合作型练习、等方面展开实践、反思,仅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以期达到促进学生优化知识,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完善评价体系等目的。

【关键词】  当堂训练  创新   优化   分层   合作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讲练结合、以练促学是一大学科特点,因此课练习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能。

09年接手两个班,其中一个跟平行班差20分之多,尝试着对所教两个班的同一堂课进行不同授课,其中一个班没有课堂练习,大部分时间用来讲,拓宽题目的深度,广度,另一个班只讲主要例题,把拓宽的题目省去,完成课堂练习,当堂训练,当堂批改。一个月下来,这个班已经跟上了平行班,整体水平大幅度提高,明显发现不同设置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影响了理解能力的提高。不由得想起刚开始工作时,为了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听很多师傅的课,觉得他们讲的例题都是精华,都放到课堂上去讲,结果洋洋洒洒,一节课不够,还要借课外时间,课堂练习则自然省去,以为课内课外完成一个样。可到了单元知识过关或期末检测时,才知效果不明显。课堂上似乎节奏流畅,效果较好,可为什么事与愿违呢?那时候并不知解。多年的教学,让我明白此时的差别在于课堂的练习。优秀的教师善于把握与捕捉那些来自学生、来自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将那些有意义的问题编入课堂练习,分层实施,适当拓展,成为课堂教学知识的延伸点。这才是真正的差别。

通过多种方式调查发现,现有的关于校本导学稿,各校自成一体,各有特色,成果体现在常见的课堂同步练习、单元检测卷、各类模拟卷等,而对当堂训练则重视的不多,总觉得放在课后,效果一样,试问在各门课的充斥下,学生还有多少时间来思考作业呢?关于课外多种形式的数学探究活动作业几乎是一项空白,即使有,也基本上是一种形式以完成书后练习为主。我们能让学生不是抱着“责任心”完成作业,而是感觉“做这个练习我开心”吗?我们能让作业也变成幸福教育的组成部分吗?我们希望将兴趣与激情溶进学生的常态练习中。为了让反馈更全面有效,我们提出了“创新练习”。

创新练习是指对学科的课堂练习进行有层次、落重点、多形式、重效果的研究设置,期望达到以练促学的良好效果。包括促进掌握新知的常规课内外练习、有效检测的过关练习、让不同层次学生体验成功的分层挑战练习、有效促进知识应用的实践练习等。

二、研究的必要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得到的。练习就是进行意义建构的良好时机。根据七到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在建构过程中如果认为数学好玩,就会积极地去完成,当他们发现了练习以其独有的魅力对自身能力发出挑战时,这种刺激才是持久的,有效的。做完充满的挑战的题目,那是任何物质享受所能比拟的。有学生戏言,我可以不吃饭,但不能不解题,创新练习是学生持续学习的需要。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评价学生的学习主要有六个目的:为学生提供反馈;激励学生不断努力;为教师提供反馈;为家长提供反馈;为选拔和认证提供信息;为问责提供依据。所以评价无论是在传统课程还是新课程中都极其重要。课堂练习就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评价,“创新”体现了它的价值。

1创新练习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促进学生优化知识

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特长发展和个性发展。以练促学是数学能力发展的基本方式。数学课堂练习的重要性,对夯实基础,优化知识结构,内化理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创新练习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突出实践创新练习的地位,可以提高教师的资源意识,课堂练习的时间基本控制在15分钟左右,要想练习有效,高效,就必须教师对教材、课程标准的全面认识,对经典题型的准确把握,只有不断反思调整,才能完成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材料,这一过程将极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创造条件。有道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十五分钟的练习,教师需要反复推敲,尽量以一问题串的方式出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完善性。从而不断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同时,收集的有关资料将改善教师的教学。

3.创新练习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完善评价体系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的创新练习可以在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思维智能、空间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方面进行评价。有的学生对于单纯的计算能力并不强,可说不定他的思维很好,或者善长与方案设计。所以,从这个方面考虑,教学过程中没有一个差生,正符合我们的教学理念。

三、研究的内容

1.分层型练习

紧扣课本内容和课标要求,突出重点,练习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形成阶梯向上结构:基本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新学知识及时练,重点知识反复练,易错的方面重点练,在巩固概念的同时提高基本运算技能。在每节课上,应都有当堂过关练习,以检测教学效果。每位学生在学习上都有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课堂练习设置时设计分层练习:类为知识盘点,紧扣当天所学的内容,主要目的是根据课本整理新知;★★类是基础过关,这是针对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布置的,浅显易懂,有利于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类是应用拓展,这类题是对所学知识的变式应用,通过练习达到较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类是综合提高,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针对基础好的学生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课堂作业设计,按照四星要求设计如下

1已知ABCD的周长为26,若AB=5,则BC=________.(巩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

A

B

C

D

E

2ABCD中,∠A+∠C200o,则∠A__________;∠B__________.(巩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对角对角相等。

3.★★如图,ABCD的为16cmAD5cmAE平分BADBC边于点E,则EC等于………………………………………(  

A.1cm       B.2cm       C.3cm       D.4cm

4★★如图所示,在ABCD中,若A=45°AD= ,则ABCD之间的距离为……………………………………………………(   

A.        B.         C.        D. 3

5★★如图,在ABCD中,AEBCEAFCDF,若AE=4AF=6ABCD的周长为40. ABCD的面积为……………………(   

A.24        B.36         C.40         D.48

6.★★ABCD的周长为120cm,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AOB的周长比△BOC周长大16cm,则AB___________BC=____________

(简单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计算

(图2

以上要求人人过关)

7★★★如图,OABCD的对角线交点,EAB的中点,DEAC于点F,若SABCD12,则SDOE的值为          .

8★★★如图,在ABCD中,AEBCEAFCDF

若∠EAF60o,则∠B_______;若BC4cmAB3cm

AF___________ABCD的面积为_________

9★★★如图,在ABCD中,AEBF分别平分∠DAB和∠ABC,交CD于点EFAEBF相交于点M.(1)试说明:AEBF;(2)判断线段DFCE的大小关系,并予以说明.

(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灵活的分析,要求百分之八十的同学过关)

10. ★★★★(略) 


(分析找规律,找出题目中的变与不变,要求百分之七十的同学过关)

二,及时反馈

我们根据课程标准,将每节的重点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形成10个小题,学生通过练习能获得较好成绩,起到整理知识,将书“读薄”的作用,增强对学习的信心。我将这一过程命名为“非常1+1争星活动”,它贯穿于整个学期,是一项系列活动,每次15-20分钟,“1+1含义是一次过关争取较高星级,再给一次补考争星的机会,其目的是全体学生都能过基础关,其关键是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起了竞争的斗志。能真实有效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及时的反馈,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有效减轻学生的负担。

能力过关练习是对学生发出的挑战,情境更为新颖,考察内容更为综合,学生通过此项练习可以检测自己对新知的理解和应用水平,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以便进行专项训练。

2.合作型练习

并不是每个课堂练习都局限于书面的练习,过于片面地强调独立思考,没有将合作作为重要的素质来培养。其实对于有的课题我们完全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学习小组,学生通过组内的互相交流、有效合作,互相帮助、互相鞭策、互相促进。当然,这里还牵涉到如何恰当分组的问题。

课内学习小组应该有相对固定的成员,分别有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合作练习只在有必要、合适的时候有,并非天天进行,也并非整堂课全程进行。介绍一个我们在课内的小组共同学习情况:

如:

我校数学七年级备课组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学会自主、合作学习,让数学增强学生的自信。新生入学不久,老师们就看到学生午餐时有浪费现象,设计了课题:“13亿粒米大约有多少?”以增强数感,同时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从课堂的活动流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合作学习:

步骤一:创设情境,大胆猜测

由学生浪费营养午餐的现象,引出问题:人均浪费一粒米,全国合计多少粒?再请学生结合生活常识,多角度、多方面地进行猜测(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

步骤二:实验操作,估算质量

活动内容:估算13亿粒米的质量

活动要求:(1)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2)每组请一位同学把自己组的号码和质量数写在黑板上。

步骤三:分析结果,处理数据

从各小组的估算结果,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和学会用平均数等处理数据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步骤四:提升方法,估算体积

             虽然13亿粒米的质量已有一个具体数值,但估计多数学生对二、三十吨还是缺乏具体的数感,故再一次请学生合作估算这些米的体积。

……

四、实践后反思

1.“创新练习”目标需认真定位

数学练习应该是紧扣新课标的有效练习,是“最适合自己的学生“的练习,通过练习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落实“双基”、开拓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不同群体的学生,不同的时期,目标定位都会不一样,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如何切实根据学生实际调整练习,是我们现在的努力方向。

2.“创新练习”形式要多样分层

课堂练习既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还是教学的反馈和过关。在形式上要求多样化,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并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书面的、实践的、个体的、合作的、数学的、生活的、作业类型、测试类型……我们还可以有什么更有效的形式?

3.“创新练习”要能指导后继教学

根据学生对“创新练习”的完成情况,可以检查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我们的“创新”实验是否达到目的,及时进行必要的教学整理,认真完善“创新练习”的编制。

如:练习内容的选择是否以教材为线索,注意适当的挖掘和拓展?(注重有效性,不可随意拔高)

练习完成的形式是否有利于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和创新?(要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

联系完成的过程是否有效进行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渗透?(使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提供实践的“操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