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思——行

发布时间:2022-08-16 阅读次数:

 

累——思——行

——作文片段教学指导之三步曲

 

扬州市梅岭中学    吴怡

  好作文并不是教师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进行一些作文方法、写作技巧的灌输所“教”出来的。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应当起到“导”的作用:一导“累”,即引导学生积累语汇、素材;二导“思”,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写作知识,提高写作技巧;三导“行”,引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积极将思考后掌握的写作知识和技巧通过作文实践进一步巩固。只有将写作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作为主体通过积累获得素材,通过讨论获得基本技能知识,通过写作实践将理论知识加以具体运用,这样才是真正的“授之以渔”。

关键词写作技巧、导、授之以渔

 

作文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书面语反映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活动,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以培养书面表达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门课程。然而作文一直是学生的一大难题,学生害怕写作文,把它当作是一种苦差事,写出的作文也多是应付了事。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也常常为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而头疼。剔除学生的作文跟天赋有关的因素,更多的是指导的泛化和训练的无的放矢所致。最近,我在写作的策略指导上有了一些小小的心得,并且在学生的作文中也得到了体现,让我为之欣喜,借此和大家分享交流。

初二第一次大作文,题目是《那一次,我很      》,目的是让学生在完整叙事,有详略叙事的基础上做到生动叙事,而这一生动性自然就体现在“我”的心情描写上了。我精心备了课,介绍了一大堆搜罗来的心情表现的方法,每种方法我还找了范文。因此,上完课我美好地展望了下即将收到篇篇美文的情景。我想,如此全面丰富的介绍,还有范文做示范,学生总能写出亮点来吧!结果作文交上来,却使我大失所望:除了个别学生能够使用一、二处技巧,其他学生一切照旧!尤其是“我”心情的表现更是平淡无奇,让人读了索然无味。面对此情此景,我困惑不已。

一次课前演讲,一个女生将吃东西只知大肆吞食却不知细嚼慢咽、好好消化吸收导致肠胃功能失调与学习中只知获取知识却不及时掌握、化为己用联系了起来,这时,我才赫然发觉,根本原因可能就在于我提供的写作技巧太多,学生面对如此“大餐”,一味吞食却根本没办法消化,更别提运用技法了。这也是我们教师常犯的问题,总认为教得多,学生吸收获得的也多,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针对此种情况,我想,与其我填鸭式教学去获得表面的成果,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己学会如何描写好心情。于是,我决定让学生重写表现自己心情的片段,进行定向突破。

一、导“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流丰盈,溪流自然活活泼泼地昼夜不息。他还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这说明了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因此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深入社会生活,调动他们的感觉器官去看、去听、去嗅、去摸,亲身去感受生活的五彩缤纷与酸甜苦辣,他们便会捕捉到许多作文的信息,积累到许多作文的素材。

 

我要求学生从初一以来的课文中去摘抄描写心情的句段。

与其让学生湮没在作文书堆中,不如利用好我们教材中的美文。一来,这些课文已经教过,学生对于内容和思想感情理解了之后,更容易将关注点落实到写作方面;二来,借由摘抄整理,学生对于作者写作时所运用的一些技巧是如何通过语言具体表现出来会有更为直观的了解。

一周后,学生们从课文中找到了许多关于心情的描写:

“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我从石架往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加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

“我一个人慢慢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羚羊木雕》)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最后一课》)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社戏》)

“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芦花荡》)

鸟美在羽毛,文美在语言。语言是文体的血液,只有鲜活的血液,才能使人青春焕发,红光满面,才能变成人见人爱的“美人儿”。语言既显示学生的积累功底,又能显示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要想学生有生动形象鲜活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师须在阅读记忆、运用技巧(修辞或表现手法)等方面加以指导。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就强调读在行文的重要性。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渐积累和熏陶优美的词句,为我所用。文章喜高不喜平,平静的湖水激不起精美的浪花。要激起浪花,一要有水,即丰富的语言词语积累,二要借助风力,即语言表达技巧,如灵活恰当的修辞和表现手法,来增强语言气势和艺术感染力。

二、导“思”

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曾经在他的博客上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作《庆东作文秘诀》。其中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大意是:如果你想写好一面墙,那么那面墙就不仅仅是一面墙了,它可以是一幅画。想要写好一面墙,就要把它当作画来描绘,就要把它当作朋友来倾诉,让他能够倾听你的喜怒哀乐。这就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描述的事物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如在初中教学中就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例如,《台阶》、《鞋》。在《台阶》中塑造了一个出身贫穷而又富有高尚人格尊严的普通农民形象。在“脚下无鞋人短一截”的传统社会中,台阶的高低就等于人格的高低。为了人格的尊严,作品中主人公父亲费了大半辈子的心血,积石垒台,终于在有生之年站在自己费尽心血的台阶上扬眉吐气了。作品通过生活中的平凡事例,却再现了一个深刻而又具有社会性的主题,立意深远,布局构思顺理成章,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鞋》中,塑造了一位诚信善良高尚的的军人形象。作者把他设定在夕阳余辉的特定背景中。用夕阳的余辉有力地衬托了军人无私无畏、诚信为人的高大形象,构思新颖别致,让人回味无穷。教师在文本教学中,应加以点拨引导,让学生逐渐领会立意的含义,构思的技巧。从而挖掘出作文生命内涵,打造完美的形体。

我要求学生自己总结这些语段是如何形象生动描写出心情的,采用了哪些手法。然后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讨论,将讨论结果总结整理后交由大组组长汇总后交给我进行总结,之后全班在我的指导下交流、学习。

最后,大家总结出:要将心情描写的生动形象,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还能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来写出。此外,除了以上的正面描写,还可通过景物描写以及他人的反映来侧面烘托写出。

通过这一过程,我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使得他们对于如何将心情描写得生动形象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让这些写作技巧不再是停留在纸上的死板理论,而是同学们自己总结出的个人经验之谈。因此,我相信当他们运用起这些“自造武器”时会更加得心应手,灵活自如。

三、导“行”

1.布置学生任选自己摘抄中的两个语段进行仿写,自评后互评,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再根据交流意见再次修改,最后交由我总评。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将技巧与实践有机结合,便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写作技巧,并且通过讨论,使学生对于写作技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达到四人讨论,多篇口头作文的目的。

2.我播放了1982年由吴贻弓导演的《城南旧事》中父亲病逝后英子扫墓的片段(时长328秒)。第一遍播放后,我让学生谈了电影片段主要表达了英子怎样的情感——失去父亲后的哀痛;第二遍播放时,我要求学生注意导演是从哪些角度来表现英子的哀痛,然后思考如果由你来写英子当时的哀痛心情,你将从哪些角度来写出;第三遍播放时,我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自己的思考后的结果,再次细致观察电影细节,然后动笔将英子当时的哀痛心情形象生动的描写出。

作文收上来后,我发现学生们将英子当时的哀痛心情表现得非常的生动、细腻,同时表现的手法和角度也更为多样化,一扫以往只有人物独白式心理描写的单调情况。

不光在描写心情的训练上,在其他单项技能训练,诸如开头结尾,我也采取了这种“导‘累’——导‘思’——导‘行’”的训练方法,也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反思这次有意义的尝试,我认为好作文并不是教师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进行一些作文方法、写作技巧的灌输所“教”出来的。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应当起到“导”的作用:一导“累”,即引导学生积累语汇、素材;二导“思”,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写作知识,提高写作技巧;三导“行”,引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积极将思考后掌握的写作知识和技巧通过作文实践进一步巩固。只有将写作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作为主体通过积累获得素材,通过讨论获得基本技能知识,通过写作实践将理论知识加以具体运用,这样才是真正的“授之以渔”。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责任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而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导”。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关键是引导学生自己经过长期的积累、思考、实践来实现,而不是靠教师短期的突击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