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十二五”教育科研发展规划(2011-2015)

发布时间:2022-08-16 阅读次数:

扬州市“十二五”教育科研发展规划2011-2015

为了全面落实国家和江苏省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进一步贯彻全国、省、市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落实扬州市创新教育、精致学校、幸福师生的教育理念,持续实施科教兴市科研兴教的战略,努力整体提升全市教育研究水平,根据全市教科研工作实际,特制订本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教科研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全市教科研系统在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和各级教科研部门的积极配合下,继续深化课程改革,服务于教育质量这一工作中心,按照创新理念,提升实力,科研先导,教研务实,指导有术,服务到位,质量上乘,多元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逐步形成了扬州特色的教育科研发展体系。

(一)“十一五”期间教科研发展的基本情况

1.以教育质量为核心,发挥教科研的监控作用。十一五以来,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根据市教育局小学减负、初中减压、高中增效的推进教育质量的要求,积极推行各项教科研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策略。在小学,全面启动“432“行动和建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初中阶段以学科基地为平台,特别关注女性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初中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的保障,高中阶段以教学视导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教学质量的检测。二是进一步加强考研设计。通过强化考试研究,把脉高中教学的核心质量,特别是在省教育厅五严规定后,教研系统发挥学科指导小组、高中学科教研基地的作用,帮助学校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策略,全方位地研究高考说明、高考走向和高考复习题型,为全市调研测试提供有效服务。三是立足课堂教学加强教学研究。出台了《扬州市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和《扬州市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建议》,进一步明确新时期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和评价标准,进一步规范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努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四是进一步完善全市的课程建设。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对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教科研部门加强与出版部门的紧密合作,为区域内的课程建设保驾护航,规范、指导学校的课程建设,并以《课程改革简讯》为平台,及时发布全市课程改革的相关信息。

2. 以师生幸福为根本,发挥教科研的辐射作用。教科研工作的根本就是为了师生的幸福,为了师生的发展。一是建立有利于骨干教师成长的长效培养机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多种多样的学习和培训,有目的、有计划地吸纳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加大了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创办了首届教育科研骨干班,通过系统的教材培训和教科研培训,不断帮助老师拓宽教育视野,提高了驾驭课程教材、丰富教学技能,发展教学个性,提升专业素养,有效地引领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课程实施能力,加快专业发展的进程,开办了小学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班,进一步加快小学优质师资的培养力度和进程。二是进一步关注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状况。十一五以来,教科研部门积极倡导学校关注对提高未成年青少年和教师心理健康、生命发展质量的研究,在深化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领域,进一步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积极参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家726项目研究,建立了学习心理健康咨询示范校26所,指导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构建学校师生和谐发展的环境。

3.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发挥教科研的引导作用。课题是教科研工作的重要抓手和有效推进平台,十一五以来,全市教科研部门立足扬州教科研发展实际,积极有效地推进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注重选题管理、方法管理、过程管理、成果管理,对各类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及时总结和推广。十一五期间,国家级立项4项,省级立项课题126项(不含省学会),增长率为46.5%,市级立项课题共1016项,增长率为152%,同时,开设了个人课题微型课题等专项课题,为进一步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研究的平台,并进一步完善了课题管理,从课题研究档案建设到课题结题要求,进一步明晰了课题研究的主持人应承担的相应责任,为严肃课题研究纪律,规范课题研究流程,期间注销课题24项。对课题研究人员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为全面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以学校发展为目标,发挥教科研的指导作用。教科研的直接服务对象就是学校,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与各类学校建立紧密联系,指导学校设计新一轮发展规划,研制和实施新课程计划,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建立106教科研样本校24校本教研示范校以及14校本教科研结对学校,进一步完善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和考核机制,积极鼓励基层学校走校本发展、特色发展、品牌发展之路,为提高学校的校本发展能力服务。

5. 以教育研究为平台,发挥教科研的服务作用。教科研工作是一项服务功能较强的一项工作,要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任务及其规律,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实际,研究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研究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要素,研究促进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路径和策略,十一五以来,以《扬州教育》、《教育专题信息》和扬州教育科研网为平台,不断传递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讯息,加快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精品化的进程。同时,教科研部门立足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中心,聚焦一些重点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超前研究,针对新情况,研究新形势,倡议新策略,为区域性基础教育深入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提供比较系统而科学的调研、咨询、论证等智力服务。

6. 以发展为突破口,奠定了教科研的主体地位。在教育系统内部,教科研是一个弱势群体,但 十一五以来,通过努力,我们的地位在逐步提升。一是通过努力对外打造形象。经过一系列的人事制度改革,使得市教科研人员结构更趋合理,在全省教科研系统内也是名列前茅的,这为宣传扬州教育、辐射全省乃至全国奠定了良好的人力基础。二是通过系列的教科研活动,使得广大教师对教科研部门的功能和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暑期的学科培训和教科研培训,以及教科研论坛都为广大教师不断输送有益的营养,并经过几年的实践,这些活动的价值都得以显现。三是教学指导赢得了学校和教师的信任。我们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小组的职能作用,认真组织教学质量检测、教学视导等工作,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四是教育课题研究掀起了教育科研的热潮。十一五以来了我市教育科研史上规模最大的课题申报培训班和课题开题培训班,在全市掀起了教育课题研究的热潮。省、市级课题立项书目达一千二百余项,一举进入全省先进行列,被省规划办评为管理先进单位。

(二)“十一五”教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市的教科研质态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课程改革的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之间的差距也比较明显,还有许多的薄弱环节、矛盾和问题有待解决。

1. 教科研组织机构不够健全的情况依然存在。目前,市、县(市、区)教研室、教科所(室)的编制不足(甚至机构缺设),人数偏少,结构不太合理,有的学科教研员还不到位,无法进行学科教学指导,以致工作顾此失彼。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有不少学校没有教科室,仅仅是教务处的人员兼职,还未建成有效的教科研管理网络体系。

2. 教科研定位失当和校本教研指导不力。学校教科研定位上,还存在着研究与需求之间两张皮现象。一些学校所做的课题,并没有真正结合学校和教师自身的发展,而是将学校的教科研当作课题,做一些大而无当、与学校实际工作不相关的课题,使教科研本质的价值也就真正难以体现。同时,指导校本教研制度落实的程度不高,没有很好地指导学校制定校本教研的系统计划,缺乏对校本教研的专业引领,使教研失去了研讨发展的本意。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教科研指导力量显得苍白无力,区域性教科研活动组织化程度还不高。

3. 教科研工作存在拼盘现象。由于教科研工作的开放性,使得该项工作过于松散,管理的人员多、标准多、要求多,导致基层学校和教师无所适从,形成了一种拼盘现象,谁来检查都有办法应付,只不过是简单的调整一下结构就行,使得学校的教科研工作缺乏应有的系统性和规划性,显得无体系、无目标,这对区域的教科研质态的提升是极度不利的。同时,部分县级教研室和教科室的工作职责不清,力量配备失衡,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瘸腿现象,教研力量与科研力量悬殊明显。

4. 教科研管理能力尚需进一步提升。从全市来看,教科研管理的状况不平衡,尚未形成整体有效推进教育科研的格局,有些县(市、区)现有的管理制度需要充实、修订、完善、规范,克服教科研工作的随意性,特别是一些学校对已有的制度未能认真执行,未能发挥教育科研工作的质量监控作用。教科研管理在理念创新、研究水平、课题管理、考核评价、整体效益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还缺少有见地的思想和理念,缺少对实践的深层次概括,没有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教科研成果。部分教科研员和教师的科研素质不高,特级教师等骨干教师在教科研工作中没有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二、“十二五”教科研发展的总体构想与具体目标

十二五是我市教育发展迈向新的目标的关键阶段,抓住教育发展的机遇期,更好地发挥教育科研在促进全市教育向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中的先导第一推动力作用,根据国家和江苏省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要求以及扬州市教育发展规划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全国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创新教育、精致学校、幸福师生的教育理念,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先进的教育科研理念来规划和推进教育科研工作;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方向,着力推进我市教育的创新发展、自主发展和转型发展,努力使教育科研始终站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沿。注重体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草根性、细节性、校本性和行动性等特点,切实增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立足研究解决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焦点问题,促进学校管理的创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教学过程的优化、高效课堂的建构和教学效益的提升,进一步强化教育科研实施过程和教育科研成果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促进作用;充分发挥教科研对于创新教育理念、提供决策咨询、科学指导工作、培育专家队伍、加快学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为构建和谐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逐步形成教育质量强势和持续攀升趋势提供有力的智能支撑。不断改善教育科研条件、完善教育科研网络、健全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开展教育科研骨干培训、普及教育科研理论知识、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把全市教育科研事业推向新的发展台阶。

(二)目标任务

1. 总体目标

教科研部门按照创新理念,提升实力,科研先导,教研务实,指导有术,服务到位,质量上乘,多元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努力为教育行政决策和教学改革作智能支撑为根本,以提升质量、追求卓越、推动创新、服务发展为工作方针,以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发挥为工作主线,以理念、服务、质量、体制为突破口,利用和开发全市的教科研资源,积极打造合作、创新、共享的教科研文化,推动全市教科研工作健康、和谐发展。

2. 具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的教科研工作将继续围绕一个中心、两个路径、三项基本工作即以提高质量为中心,以教研和科研作为双翼,并突出三项基本工作:一是以落实小学减负、初中减压、高中增效方针,实践提高教育质量长效机制的研究;二是以区域合作推进的方式,进一步强化校本研究,关注教科研组织建设,着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优化教科研方式的研究;三是以教科研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为切入点,进一步解决教科研成果转化成教育生产力的问题。积极打造具有扬州教科研特色的八大中心任务,积极开展有效地教科研工作,发挥教科研系统的引领作用,提高教科研质量,促进优秀成果和优秀教师的涌现。

1)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一是在工作方向上,要根据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的性质、任务及其规律,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实际,研究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研究现实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影响要素,研究促进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路径和策略,探讨先进理论与地方实践有效结合的路径与运作模式,加快教育现代化、信息化进程,深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的研究。二是建立学术研讨与信息交流中心。通过教科研究工作交流平台,使得市级教科研部门成为全市教育学术探讨和信息交流中心,建立有效的教科研专家信息资源库,及时传递国内外的教育科研信息,为基层教师搭建学术交流、教研展示的平台,成为教育信息的权威发布窗口。

2)行政决策参谋中心。紧紧围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中心,聚焦一些重点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超前研究,针对新情况,研究新形势,倡议新策略,为教育事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提供有效的专题教育信息,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和科学论证,为区域性教育深入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提供比较系统而科学的调研、咨询、论证等智力服务。

3)校本发展引领中心。加强与各类学校建立联系,指导学校设计新一轮发展规划、实施课程改革计划、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模式、校本教研等活动,指导学校确立办学理念、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改善学校管理等职责。建立全市 星级教科研学校评选机制和20校长校本教科研示范岗。积极参与科研样本校和学科教研基地建设,走校本发展、特色发展、品牌发展之路,为提高学校的校本发展能力服务。

4)教育质量监控中心。根据《扬州市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和《扬州市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建议》的要求,进一步落实中小学教育教学常规制度,并督促本地各学校贯彻落实;监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突出课堂教学质量,对不同层次学校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管理,积极打造5个特色鲜明,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教学模式;实施教育质量提升的长效机制,将省级教学质量检测和市级教学质量检测相结合,组织对各年级段的过程性教学视导、质量检测,并对测试结果的管理、评价进行指导。

5)课题研究管理中心。整合教育科学规划、教学研究两类课题的归口管理;积极组织广大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学科教学和教育科学的课题研究,立项省市级特级教师专题研究项目50项、校长的学校管理专题50项、农村学校学科带头人专题50项,突出骨干教师的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期间出台的相关课题管理规定,进一步注重选题管理、方法管理、过程管理、成果管理、成果转化管理,对各类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及时总结和推广,充分发挥教育科研是教育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倡导作重大项目、倡导做连续项目、倡导做集体项目、倡导做整体项目、倡导做区域推进项目,实现申请项目和做好项目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6)师生成长指导中心。全面实施全市百、千教科研骨干培养工程,即百名教育骨干的专业展示,千名教师的教学竞赛,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长效培养机制;加强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通过年度教科研成果的奖励机制,培养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科研骨干队伍,并逐步形成具有扬州特色的教科研青蓝工程,形成教科研队伍的良性发展梯队;加强教师教科研研究方向的正确引导,进一步关注教师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发展教学个性,提升专业素养,有效地引领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课程实施能力,加快专业成长进程。坚持育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遵循教育规律,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在深化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领域,进一步突出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研究,实现青少年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效打造学习共同体积极学习心理研究中心

7)教育专家培养中心。大力实施全市十、百、千教科研骨干培养工程,将打造五个十工程,即建立10个科研专家研究工作室、10名名校长工作思路探析、10名特级教师的教育思想研究、10名教授级教师教学模式探究、10名市级以上中青年专家成长足迹追源,为他们进行专业深造、深度研究、高层访学搭建平台,不断优化教育研究的和谐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造就一批高起点、高水平、高建树的研究型教育专家。

8)教科研员发展中心。教科研功能的发展和拓展完全取决于教研员、科研员自身的专业素养,十二五期间,积极创造更为广阔的平台为全市的教科研员自身的发展保驾护航,进一步加强全市教研、科研队伍建设,完善市、县、校及教育科研网络,建立教科研员的准入、流动、激励机制,强化对教育科研人员的学术培训,进行100人次的国家级培训、100人次的省内交流、100人次的市级讲座、100人次的示范课展示、100人次的评课展示,把握教科研的动态和前沿,实现教科研员的职能转换,培养成为研究员。努力在全市教科研系统中再打造5名省级特级教师,5名中青年专家,5名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三、“十二五”教科研发展的主要策略与保障措施

实现十二五期间教科研工作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关键是抓住当前重要发展机遇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充分利用扬州教育发展的大好机遇,改革制约教科研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在强化教育质量主导的同时,积极发挥教科研人的智慧促进全市教科研工作的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

(一)主要策略

1. 形成共同价值取向。教科研部门要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必须对从事教科研工作要有一个全新的教育定位,形成全市教科研系统价值认同:一是教科研工作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营造科研兴教的氛围,充分发挥教科研的支撑作用,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科研的贡献率,推动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二是教科研有利于丰富、完善和践行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更好地为基层学校服务;三是教科研有利于培养品牌教师,造就一支风格鲜明的优秀教师队伍。坚持走研究、学习、工作的融合之路,将教师的教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行动紧密结合起来,体现教科研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实效性。

2. 优化校本教研路径。校本教研是进一步推广和落实全市教科研整体推进的重要途径和根本保证。为了进一步提升广大基层学校的校本教研意识和水平,深化校本教研的内涵,十二五期间,主要措施有:一是进一步完善学校的教科室建设,并作为十二五期间教科研工作考评的重要依据,逐步推进教科室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二是进一步强化对学科教研基地的建设力度,实行竞选制度(两年竞选一次),进一步加强学科基地的辐射作用、活力和影响力。三是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建立50个教研成果显著、教学风格突出的校本教研示范学科组。四是加强对学校校本教研的指导力度和研究力度,建立10校本教研基地,努力形成一定的成果和模式,向全市推广

3. 规范课题研究管理。十二五期间,课题管理继续以抓规范、提质量、促全员为基本指导思想,进一步精致管理。一是课题类型进一步整合。各级教科研部门和学校要将教育科学规划、教学研究课题进行整合性归口管理,按照《教科研课题管理规程》要求进行管理;不断丰富课题形式,不断拓展微型课题等小型课题的推广,根据工作需要设立开放的专项课题,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二是注重课题选项指导。坚持以为教育教学服务,促进师生成长的方针,给予学校更多的选题导向;课题的题目切口不宜过大,走小而精的路子,多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领域,结合自身的实际选题,力求抓住一点,精雕细刻,力求突破,有所创新。三是过程管理体现有序。在课题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将选题、论证、开题、实施、中期论证与矫正、结题、鉴定(成果发表)及后续研究环环相扣,周密组织,按计划实施,注重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和成果检验。四是进一步强化课题管理的层级责任。进一步完善市级课题管理办法,对市级课题的管理要充分调动县级教科室和学校教科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进一步提升市级课题的研究实效。

4. 有效转化项目研究成果。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大项目管理的力度,利用项目资源加强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一是关注成果应用转化的预期目标预测,并把预测结果作为立项评审的一个重要指标。二是建立研究成果应用转化的鼓励机制,建立项目研究成果转化库,对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给予统计和公布,并对应用转化好的给予奖励,支持再立项进行深化研究。三是运用知识管理理论,建立研究成果创新思想库决策智囊库,对科研实施高端管理,搭建研究成果应用转化平台,将应用理论和对策研究成果进行综合集成开发。四是及时摸清本地区的教科研情况,对优秀的教科研成果尽快推广到学校层面,及时转化为推进新课改、提高教育质量的动力。

5. 深化教科研方式改革。根据十一五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优化教科研方式。一是在教科研手段上要积极打造学科中心组形成核心的引领方式,构建网络教研平台形成群体互动研讨氛围,以真实问题为基点构建基于项目的教研。二是在教科研方式上要以活动促发展,探索教、研、训一体化的教科研工作模式,开展系列的观摩研讨活动、教学基本功和特长竞赛评选活动、以教法、学法研究和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培训等经常性的活动提升教研生态。三是形成科研与教研条线合作联动、互补互惠的综合性指导机制。根据教科研工作特质,积极强化科研对教研的引领和教研对科研的保障,形成共进退的发展格局。四是转变教科研指导,在工作指向上由指导个人转向群体,在机制上由单个教研组转向教研大组,在行为方式上由听评课转向研究共同体,在研究路径上由理论探究转向草根研究

6. 整合优质资源策略。一是进一步整合各县(市、区)教研室、教科室和教育学会的力量,密切配合,精诚合作,充分发挥整合功能,力求获得整体效益。二是对各级教科研部门和学校整体规划本地区、本校的教科研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开展实质性的运作;注重加强学校与各级教科研机构的沟通与联系,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理论信息优势和中小学教师的实践经验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三是通过扬州教育科研网建立本地教育教学科研网和成立教科研信息中心等方式,加强各种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加强与外地的联系与合作,及时掌握教科研动态和最新成果。四是进一步加大城乡联动的力度,开发农村百堂好课等优质资源,对条件不好的农村中小学,定期派教科研人员进行校本培训和指导,确保各校开展实质性教科研活动,促进教科研的均衡发展。五是进一步整合优质师资资源。十二五期间实施名师共享机制,将全市的省、市级特级教师根据学科和特长进行编排,形成有效的智库,加强对全市教科研的辐射;继续培育市级教科研骨干队伍,使得教科研骨干班成员在十二五期间成为区域内的教科研骨干主力军。六是对各级教科研部门和学校整体规划本地区、本校的教科研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开展实质性的运作;注重加强学校与各级教科研机构的沟通与联系,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理论信息优势和中小学教师的实践经验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7. 打造“科研自觉”的教科研文化。教科研文化对教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导向、熏陶和凝聚作用。教科研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十二五期间,积极打造10所教科研特色文化学校。一是引领广大教师养成教科研意识,教师是决定教育质量的根本,如何从教科研工作中找到解放教育生产力的路径和方法则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把教科研工作当作解决教育问题的先决条件,教科研意识不断强化,并能内化为教育行为,则是新时期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和谐发展。二是养成良好的教科研习惯,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建设,强化对就教科研工作的领导和督促职能,使得教科研工作走向正规化、科学化、制度化。三是习惯于研究化生活。让更多的教师从问题中思考,将问题转化成课题进行研究,通过系列的教科研活动使得广大教师从中得益,从中得到发展。

8. 加强教科研自身队伍建设。教科研员自身素质将决定区域教科研指导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积极优化教科研队伍建设则是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一是积极加强青年教研员、科研员的培养力度。对全市两级教科研系统内年龄在40岁以下的青年教研员进行系统培训,进一步加快成长速度。二是进一步明晰教研员、科研员自主发展要求,施行五个一工程,即每一年读一本教育专著和本专业的教育最新专著,每一学期上一堂下水课或专题讲座,每一年在本单位再一次学术交流,每一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一篇论文,每一个人要主持一项教育科研课题。三是实施教科研系统内跨地区的青蓝工程,建立20对师徒共成长活动,形成结构合理、战斗力强的教科研队伍。四是加强对外交流和学习。坚持合纵连横,加强与国家级和省级教科研部门的合作,加大对外的宣传力度,增加一些有价值、有分量的教科研项目;加强与省内外的地级教科研系统的合作,共同开发和研究当前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寻求共同发展。同时,确保每一位教研员、科研员知识的更新与外界的联系,及时了解国内外的教科研动态,提升教科研辐射能力。

(二)保障措施

1. 健全研究组织机构。一是各县(市、区)教育局要十分重视教研室、教科室工作,有明确的分管领导,经常指导教研和科研工作,对于教科研部门建设中的重、难点问题,有具体的解决政策和落实措施。二是健全教研室、教科室的领导班子,确保主任1人,副主任2-3人,分工具体,责任明确,团结协作;根据工作需要,合理设置内部组织机构,力求队伍精干,关系顺畅,运行高效,能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三是按规定配备教科研人员。中学语数外学科争取配备2名教研员,理化生、政史地等学科至少配备1名教研员;其它学科中小学段可统筹考虑每个学科配1名教研员,每个教研员最多可兼任12个学科;同时,还可以配备一定数量的兼职教研员。四是各县(市、区)教研与科研整合的部门,承担科研管理的不少于3人;各地的星级高中、示范初中、职业学校、进修学校、实验小学、实验示范幼儿园、乡(镇)中心小学,逐步完善市、县(市、区)、学校三级教科研组织系统,确保教科研工作常态运行。

2. 加大专项经费投入。一是各县(市、区)教育局要增加教科研的经费投入。各地要重视对年度教科研经费支出项目的预算,规定有一定的经费比例,将新课程教师培训、学科基地建设、教学视导与调研测试、兼职教研员津贴、教科研成果奖励等项目列入教育局经费预算之中,确保教科研经费如期到位。二是教科研部门和学校要保证必需的业务经费投入,随着绩效工资改革的深入,学校教科研经费也在不断增加,各学校要够确保相关人员参加上级有关业务会议、对外交流的专业学术活动和正常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要提供现代的教科研设备,使教科研部门有充足的物质保证,办公设备要基本达到现代化的要求。四是要建立自己的档案室和图书资料室,重视和规范档案建设,很好的发挥专职或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能;每年订阅一定数量的、适合教研需要的专业性杂志和综合性报刊,购买一定数量的相关教育理论书籍和学科专业类图书资料,并给予教科研人员和教师一定的书刊补贴费。

3. 完善考核评价制度。一是要注重对教科研部门的考核评价。明确考核评价的内容标准,主要关注领导重视程度、规章制度健全程度、指导基层组织程度、工作绩效体现程度。二是要加强对教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重点考评实践五个一要求、指导面上推进学科课程改革、引领校本教研和课堂教学、领衔学科课题研究、组织指导学科各项竞赛、各类教学质量测试和中、高考优秀率、合格率、均分率等方面的实绩。三是考核评价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遵循导向性、可行性、效能性、激励性原则,考评采取自评与他评、平时督查与集中考查、查阅台帐与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把教科研能力与实绩作为重要的考评依据,对积极参与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效的人员及时给予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