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2-08-16 阅读次数:

外语组杨扬推荐

破窗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一项实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放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他把车牌摘掉,并把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

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破窗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当前,素质教育的实施无疑给学生的主动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给办学机构、教师带来许多无形的压力,随之而来的教师评价制度的改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教师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教师的才干不仅表现于渊博的学识,而且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教师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于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要鼓励、鼓励、再鼓励。笔者在一次市级优秀展示课中看到:授课者精心设计了教案,选了比较前沿的教学方式,在他每次提问学生回答后,尽管学生的回答与问题毫无联系甚至相反,但老师总是不负责任地表扬学生你真棒”“真有想象力等来鼓励学生参与他的课。一节课下来,老师所有夸奖学生聪明的词说尽,学生一直沉浸在表扬后的喜悦中,也真的以为自己有多么棒、多么富有想象力。学生在头脑中就生成他自己的答案有多棒、有多好的观念。这样,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他首先想到的答案肯定是他受过表扬的答案,而不是老师表扬后讲解的答案。久而久之,学生本应培养正确的认识观发生偏差,从而影响他的整个人生,与素质教育要培养全面的人才的目的相矛盾。这应该是破窗理论比较直观的一个体现。教育教学中对待随时可能发生的一些小奸小恶的态度,特别是对于学生触犯道德价值观念的一些小恶作剧及时而巧妙地处理是非常必要的。笔者曾经历过一件事,班里一位家境贫穷的学生在晚自习的课间溜到寄宿寝室去偷东西,被学校保安抓住,交给我处理。记得学生刚进办公室的一刹那,我们四目相对,他的眼神令我刻骨铭心:他似乎迷失在茫茫原始森林,是那样的恐惧而又无可奈何。因为他不知道我会怎样处理这件事。正是他的这种眼神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我没有过分责怪他,而是站起来走过去拉着他的手,和蔼可亲地问:没生活费了吧!我先借给你,以后有钱了再还,好吗?这一声突如其来的亲切问候,就如同死囚问斩时,有人大喊刀下留人从而获得赦免一样。他深深感动之余,愧疚之情溢于言表,并且也增添了几倍的勇气,改过自新。他开始努力学习,学习成绩以惊人的速度上升,最终考取了军校。毕业后成了一名英姿飒爽的年轻军官,他回母校给我送来了意想不到的礼物:一个标准的军礼。因为他深深懂得:没有老师宽容,就不会有他的重新振作,展翅高飞。故事能否告诉我们,对于影响深远的小过错及时而巧妙去处理,以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正是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的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