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发布时间:2022-08-16 阅读次数:

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浅谈“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教学必须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学数学,教学生怎样学数学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热爱数学,进而努力学好数学。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学生学习内容,加强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实践,力求教学做合一,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数学教育回归生活。陶行知先生再三强调实践生活,他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是书本上学、同时也从生活实践中学;不仅从教师学、同时也应向老百姓学,向同学学。他提出:“教而不做不是真教,学而不做不是真学”。他不仅重视学生个人实践,还坚持组织学生走到社会实践中去,培养自己的德行,创造属于自己的学习空间。从陶先生的教育理论来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学到知识,且培养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树立信心,获得成功感。要达到以上要求,实践告诉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建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创新模式,这样的课堂以学生为主,给学生提供阐发自己的见解,进行多向交流、争论,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常常是满堂灌的、注入式的,纯粹传授给学生课本知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往往是课本的“盗版”,没有什么创新可言,随着社会发展的趋势,课堂教学必将进入创新教育的新格局。创新教育,不仅仅在教育的设备、手段、工具要更新,更为重要的是课堂教学模式教育观念的更新。

创新的教学方法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课堂情境的创新,如果课堂情境创设得生动有趣,就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等于把全体学生的心带进了课堂。课堂情境的创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发问,自主质疑,主动探索,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疑点,巧妙运用设疑技巧,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其好奇心和内在创新欲望,然后把学生发现的问题引向深入。例如:在教学初二几何《等腰三角形性质—等边对等角》这一节时,我首先让学生制作一个等腰三角形模型,并提问:等腰三角形两底角有何关系?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通过度量、证明等探索手段,最终得出结论:等边对等角。这种质疑情境的创设,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二、创设矛盾情境,激发学生质疑心理

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多数学生具有合众心理,习惯于自己的想法与大家一致,习惯于老师怎样讲我就怎样做,人云亦云。这种合众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制造“矛盾”,鼓励打破定向思维学生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使学生的认知过程产生不协调,推动学生在争论中去解决问题,各抒己见。例如:教学初二几何《全等三角形判定(一)——边角边》时,为了验证: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这一问题时,我首先给出一组符合这一条件的全等三角形。然后让学生讨论这一命题是否成立,学生通过探讨、争论最后得出反例,推翻了这一结论。这样的情境设置可以让学生在认知过程彼此交火碰撞,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学生创新的灵感。

三、创设开放情境,培养学生协作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开放与协作是现代教育的精髓。这种协作学习法,置问题于开放状态,通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两种交流模式,一方面使学生的思维形式以求新求异等发散性思维为主,另一方面注意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整合,避免了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好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好问题,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在个体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经过分析、比较、筛选,发现最佳思路、解法或结果,使个体思维在集体智慧中得到升华.

四、创设应用情境,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21世纪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加强综合性、应用性的内容,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能将所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新的情境中,把课本所研究的问题还原成实际中的具体例子。反之,能把实际中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有亲切感、有真实感。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习题,例题时,可布置一系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组织能力、动手能力的综合性题目。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课堂中感受到数学的奥妙,拓展学生综合能力。

    五、创设美学情境,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数学之所以给学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很大程度上在于学生没有体会到数学的“美感”。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最大限度挖掘数学学科中的“美”,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现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中所蕴涵的“美”产生共鸣,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感受美、领悟美、创造美。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使教育教学向着 世界潮流的方向,朝着最新最活的方面去做。在教学中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去教学;鼓励学生实践,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和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行为,在探究性学习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