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科实践中培育核心素养——暑假学科特色作业展(语文学科①)

发布时间:2023-08-04 阅读次数:
图片


图片

图片
斯诺的西行路线图
初一(14)班 唐晨
图片

图片

从《看见》中看见

初一(8)班 施嵚崟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纪录片节目叫《看见》,其中有一集讲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节目开始两位男子正在为一件事情争执不止。原来,12年前,其中一位四川男子的妻儿被拐卖到了山西,被节目中的另一位山西男子买下来,他对这对母子很好。这两位男子都想让妻儿跟着自己生活。
在争夺不下的情况下,他们征求了17岁的儿子的意见。孩子说,自己想在山西跟着养父生活。因为养父一家对他很好,并有了12年的感情,而他对生父一点感情都没有。生父也没有责怪孩子,他知道这是孩子自己的选择
在这集纪录片里,记者并没有出镜,只说了两三句话,但他这两三句话足够我们总结出一些采访的小技巧。
第一,我们要营造融洽的采访气氛。节目中的记者非常的温和,没有指责孩子的养父,也没有过多地同情孩子的生父。
第二,采访的问题要具体和细致。记者没有问“请问你的情感是怎样的?”而是问“如果你的儿子离开了你,你会怎样想?”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细致的提问方法。在问起孩子的身世以及去向时,记者采用了追问的方法,充分挖掘到了一些看似不重要的细节,为孩子的身世及去向埋下了重要的线索。当生父或养父因为过度悲伤或激动而无法回完整回答记者的问题时,记者会采用迂回时提问,用较缓和的方式问出一些常人不想接受的话题,最终从当事人的口中挖掘到了重要的信息。
第三,节目在采访中采取的是中立的态度,只是批评了人贩子的行为,没有过多地责骂孩子的养父。购买母子的行为确实是一件坏事,但孩子的养父对母子俩非常好,所以不该对养父一家持过于恶劣的态度。这就是节目名称《看见》的意义所在吧,让观众看见除了法制之外的人情。
在今后的语文实践作业中,肯定会有关于新闻采访一类的作业,运用这几个小技巧,我相信我能把将来的采访任务做得更好。
从《看见》中学习采访技巧
初一(5)班 李乐扬
提问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在访谈中,提问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观看央视节目《看见》,总结了一些人物采访小技巧。
技巧一:学会有计划性提问
访谈开始时,我们不要直接切入主题,可以和受访者聊聊天,询问一下对方的个人经历、生活背景和工作情况等,甚至可以就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先闲聊一会儿,这么做可以使访谈的气氛变得比较轻松,增进双方的情感交流,减少双方心理上的隔阂。这是建立关系的第一步。
访谈要考虑到受访者的个人特点和访谈的节奏,学会追问,当受访者说出你觉得很有意思的事情时,你可以继续追问下去,这样既可以深入了解受访者,又表达了你对受访者回答的重视和兴趣。
访谈提出的问题也是讲究顺序的,不是想到什么就问什么。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先问一比如"您对某个事情怎么看"这样的问题,然后再问"您为什么会这么做呢",最后可以追问"您这么做是因为某个具体的理由吗?"一步一步对问题进行聚焦。同时访谈的问题也要由浅入深、由简入繁。
技巧二:做一个懂得"沉默"的倾听者
"问"和"听"是双向的,学会在访谈中倾听,既可以让受访者对你产生好感,也可以让受访者更容易畅所欲言。为了让受访者感觉到你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首先不要轻易打断受访者,受访者在说话的时候一般有自己的动机和逻辑,即使有时受访者跑题了,也应该用过渡性的问题将受访者拉回访谈的话题。
其次,访谈中受访者难免出现沉默,这时不要着急打破默。学会"倾听"沉默也是一种礼貌,之后可以使用一种温和友好的方式,试探性地询问对方在想什么。
技巧三:真诚回应拉近距离
在采访语言上,需要注意措辞、预期和表达,以便引导采访对象自由地表达思想和感受。访谈中除了要主动提问题,认真倾听,还要适当地做出回应。比如,当我们认可受访者时,可以回应"嗯""对""是嘛"等,也可以点头、微笑。有时重复或总结受访者说的话也是一种回应,用这样的方式可以拉近与受访者的距离,让受访者放松下来。

图片
三星堆青铜纵目大面具
初一(24)班 王悦骁
这件面具就是这件有"千里眼"、"顺风耳"之誉的大型青铜纵目面具。其形象特征为: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呈极度夸张,呈柱状向前纵凸伸出达16厘米;双耳向两侧充分展开;短鼻梁,鼻翼呈牛鼻状向上内卷;口阔而深,口缝深长上扬,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状。其额部正中有一方孔,可能原补铸有精美的额饰,可以想象,它原来的整体形象当更为精绝雄奇。
超现实的造型使得这尊造像显得威凌八方,其神秘静穆、威严正大之气给人以强烈威慑感。它是天神还是人中至尊?最令人费解的就是其夸张的双眼与双耳,是视通万里、耳听四方的神异能力的象征?古文献记载蜀人始祖蚕丛的形象特征即为"其目纵"。
中国上古神话中,还有一个人面蛇身、掌控天地明晦的天神烛龙,其形象特征是"直目正乘",也就是"直眼球"。纵目具的造像依据很可能与古史所记述的蚕丛和烛龙的形像都有关。同坑出土的青铜戴冠纵目面具或许与"烛龙"神话有更密切的联系。
对这尊造像的研究除普遍认为它表现的是蜀族始祖蚕丛外,尚有几种不同意见:或认为它应是兽面具,或认为面具左右伸展的大耳是杜鹃鸟的翅膀,其形象应是古史传说中死后魂化为杜鹃鸟的第四代蜀王杜宇之偶像,或认为它是太阳神形象,等等。
我们倾向于认为这件面具既非单纯的"人面像",也不是纯粹的"兽面具",而是一种人神同形、人神合一的意象造型,巨大的体量、极为夸张的眼与耳都是为强化其神性,它应是古蜀人的祖先神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