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现实除隔膜 因势利导见实效

发布时间:2022-08-16 阅读次数:

直面现实除隔膜    因势利导见实效

                ---------我的教学案例改进反思                                

               扬州市梅岭中学   初二思想品德     

一、案例背景

    初中思想品德课最难的是道德方面的培养。道德不能仅仅作为一种知识去“教”,这样教出的学生的道德规则和个人行为是油水分离的。道德教育也不能光靠归纳出一些规则就能解决问题,要在人的心灵深处下功夫。“

在网络时代,各种信息,特别是负面信息,传播很快,教师仅仅正面说理,很难打动学生。我们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不回避社会的负面问题,不绕开学生问的“刁钻”问题,迎难而上,因势利导,才能真正触动学生心灵,从而促使学生知行统一,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案例溯源  

在教授初二下册《追求公平》一课时,按照备课设计,本来我认为很流畅的一节课,却发生了意外。

第三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但就是在这一环节出了问题。在这个环节我刚刚提出第一个问题:“你听到、看到或者遭遇过不公平吗?你如何对待?”看着教室里小手的海洋,我心里隐隐有些担心,担心学生接触的负面信息太多,从而不能理智看待和处理。学生的回答印证了我的担心:同学们接着一个接着一个讲述着自己遇到的不公,大部分同学一直无法想通。我竭力正面引导,但事与愿违,学生看到了太多的不公平,学生虽然表面不再反驳,但从他们的眼神我看得出来,他们并没有真正认可我的观点。

这节课,虽然看似顺利,但我知道教学效果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学生无法理智的对待不公平,既然无法理智对待,就很难去努力追求公平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节课是失败的。

三、案例剖析

这节课对学生来讲可能不会留下点什么,因为学生所讲述的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我没有因势利导,甚至不知如何因势利导。

那么如何改进呢?我又仔细研读课标,第四部分实施建议的第二条“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其他课程的联系。即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而学生上课提出的不公平现象不正是学生关注的话题吗?既然学生关注这个话题,那么为什么不能把它变为学生成长与进步的契机?

道德的培养必须从实体化入手,从学生的道德体验入手,从真正的现实生活入手。这节课中,学生举出的例子不就是真实的生活吗?而生活中的情境不正是教育契机吗?

四、案例改进

在授课时,我是这样改进的:第三环节学生们说完了自己的不公之后,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学疗法。

心理学家艾里斯提出了著名的理性情绪疗法,即情绪A—B—C理论。其中A代表事件,B代表想法,C代表结果。举例来说,A事件是一天你和同学打招呼同学没有理你,B想法是同学对我有成见才不理我,C结果就是你俩人的关系十分僵化,你的心情很不好。A事件不变,B想法如果是同学或许注意到我打招呼,C结果就是俩人的关系不受影响,你心情也不会受到影响。A事件不变,B想法如果变为这个同学是不是因为身体不舒服或者心情不好而没注意到我打招呼,C结果是你会很关心他,你俩人的关系会因为你的关心越来越好,你的心情也会因对别人的关心而快乐。

接着,我引导学生试着理性情绪疗法来解决刚才的困惑。短暂的思考时间过后,逐渐有同学举起了手。其中对于比赛问题,一个同学这样说:“比赛失败,我们要全面看待问题,或许是强中自有强中手,我只关注了自己的努力,没有关注别人的付出;或许比赛中真的有不公平的因素存在,但是获得第一名并不意味着我输了,我或许没能收获第一名的荣誉,但我收获了自身能力的提高、收获了抗挫能力的提升、收获了观众的认可等,莫以成败论英雄,我收获了这么多,上天对我还是很公平的。”其他遭遇不公的学生也运用这一原理,学会了追求公平。

这样的设计,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也真正理解了如何追求公平。

五、案例反思

1、 不回避社会现实中的负面信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我们的思品课上,善良的学生们为了配合老师的教学,说了多少言不由衷的违心话!很多情况下,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或设置一个情景,聪明的学生们总能猜出老师的用意,于是就会顺着老师的意愿回答,这样以来,教师的权威得到了满足,孩子却没有真正的成长。师生之间总存在一定距离,一种隔膜,老师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现实生活是复杂多样的,在这样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里,仅仅通过我们传统的正面教育想真正的说服学生是很难的事情;许多时候,学生都置身于现实社会的真实的情形下,回避社会现实,空洞的说教是很难达到教学效果的。直面社会现实,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因势利导才能让学生信服,进而践行。教师上课不应只按照预设的程序照本宣科,而应该鼓励学生讲真话,尽管真话有的时候可能很刺耳,尽管学生的答案和主流价值观不符,但这恰好为教师提供了教机,使得教师可以引领他们走出心灵的峡谷。当然,这样教师引导起来可能比较困难,但只有建立了在真实基础上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