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处方——学校春季传染病防控要求

发布时间:2022-08-16 阅读次数:

进入三月份以来,气温逐渐回升,天气多变,时寒时暖,雨水逐渐增加,这一时期是呼吸道传染病的好发季节。由于学校人群聚集,师生间接触频繁,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尤其应注意预防各种春季传染病。

一、预防措施   

    1.各学校要全面开展全校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及时清除卫生死角,保持校园内整洁、卫生。利用多种形式向师生宣传预防春季传染病的知识,促其形成科学卫生的行为习惯。

    2.要保持各教室、学生宿舍、学生餐厅、图书馆等人群集聚场所的空气流通,有寄宿生的学校要定期进行宿舍消毒,减少空气中病毒和细菌的数量,降低感染机率。

    3.各学校要及时做好师生的晨检工作,通过检查、询问、观察了解师生的健康情况,做到及时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相应传染病。同时做好学生因病缺课监测工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避免让学生带病上课。

    4.要重视和加强学校饮用水和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定期对供水设施进行清洗,确保供水符合卫生标准,把好学校食品进口关,落实对食堂、小卖部食品卫生安全每日督查工作。

    5.要落实好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做好眼保健操,教育学生保持充足的休息,注意保暖,加强营养,均衡饮食,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

二、春季传染病常见的症状

1.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发病主要集中在冬春两季。

    流感潜伏期为13天,主要症状包括:发病突然、高烧(39度以上)、畏寒、头痛、无力、喉咙发炎、肌肉酸痛、干咳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被称为流感样症状,因为普通感冒也可能出现类似症状。另外,儿童流感有时伴有胃肠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

    流感病毒主要借助空气传播,患者在咳嗽,打喷嚏,甚至大声说话时,会将病毒扩散到周围的空气中,形成的细小飞沫传播。另外,患者接触过的物体表面也会附着病毒,人们接触这些物体表面后,再用手触摸鼻子、眼睛、嘴也会造成感染。

    家庭、幼儿园、学校、办公室是流感集中发病比较严重的地方,也是流感传播链条中相互影响的重要环节。流感往往先从幼儿园和学校暴发,由孩子把病毒带入家庭,造成家庭成员间的交叉感染,所以家庭预防对控制流感传播有重要作用。

2.流脑

    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多在

春季流行。

    该病的一般表现症状是:突然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精神不振,颈项强直,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流脑根据病情轻重分为普通型和暴发型。暴发型起病急骤,常在24小时内出现严重休克和呼吸衰竭,危及生命。因此,在流脑高发期,若出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或者突发高热、身上有出血点、头痛、喷射状呕吐、嗜睡、烦躁不安等症状,要立即到正规医院抢救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3.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急性传染病。水痘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其中以冬春季为多。水痘传染性极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染,亦可因接触水痘病毒污染的衣服、玩具、用具等而得病。患者以婴幼儿多见,集体儿童亦为易感人群,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校等容易发生局部暴发流行。

    水痘的平均潜伏期14—21天,多为1517天。易感者接触病人后约90%会传染发病,病初症状较轻,可出现微热,全身不适。发热的同时或1—2日后,躯干皮肤、粘膜分批出现和迅速发展为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水痘病毒可波及多脏器,还可并发皮肤感染、肺炎、脑炎等。本病一般预后良好,极少数人出现严重并发症。部分病人恢复后体内可潜伏病毒,成年后某些诱因可引起复发成为带状疱疹。

4.麻疹 、风疹

    麻疹(6个月至5岁小孩为主要发病群),麻疹俗称疹子痧子,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两季,麻疹传染性非常强,病毒随飞沫排出直接感染,间接传播很少。但患过麻疹后可获得免疫力。

    发病症状:麻疹潜伏期为10—14天,发病时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急起发热,咳嗽、流涕、畏光流泪、眼睑浮肿。出疹期:于第4病日左右开始出疹,持续3—5天。从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躯干与四肢,此时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高达40℃,精神萎靡、嗜睡;恢复期:皮疹出齐后,中毒症状明显缓解,体温下降,约1—2日降至正常。皮疹1—2周退净。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肺炎、喉炎、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

    风疹(此病多见于1—5岁儿童),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两季是多发季节,其传染性强,在幼儿园及小学可成批儿童患病。病毒一般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或由患者的口、鼻、眼的分泌物直接传染。

    发病症状:风疹从接触感染到症状出现,要经过14—21天。症状有低热或中度发热,轻微咳嗽、乏力、胃口不好和眼发红等上呼吸道症状。通常在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24小时蔓延全身。出疹第二天开始,面部及四肢皮疹可变成针尖样红点,皮疹一般在3天内迅速消退,留下较浅色素沉着。在出疹期体温不再上升,患者饮食如常。风疹并发症很少,一旦发生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或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时,应及时治疗。

5.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对两至十五岁的儿童威胁严重,常在幼儿园和学校中流行。

    腮腺炎可因说话、咳嗽、打喷嚏而通过唾液进行传播,少数也可以通过被患者污染的物品(食物、食具和玩具)间接传播,起病较急。该病潜伏期一般为二

至三周,主要症状为一侧或双侧腮腺(耳前和耳下部)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展,充塞于下颌骨和乳突之间,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并有轻度触痛,局部皮肤肿胀发亮,表面发热,但不发红,不会化脓,张嘴、吞咽和吃东西时疼痛,吃酸性食物时局部更疼。一般是一侧腮腺先肿,一至四天后另一侧相继肿胀,颌下腺、舌下腺、颈淋巴结因受累而肿大。严重的还可见到下颌部、颈部甚至胸部前肿胀,这是由于舌下腺、颌下腺也受累的缘故。患儿常有畏寒、发热、头痛、咽喉疼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严重者伴有发冷、恶心、呕吐、嗜睡、颈部发硬、昏迷或抽筋等。肿胀在三至四天可达高峰,再持续四至五天后逐渐消退,六至七天后体温逐渐下降,经治疗,症状十天左右即可消失,并获得终身免疫。

6.甲、戊型病毒性肝炎

    甲、戊型病毒性肝炎分别分别由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肝区痛、肝肿大,可伴有黄疸症状。甲、戊肝除通过水、生活接触传播外,主要通过食品尤其食用生、半生的毛蚶等贝壳类水产品传播。